李秉衡遇刺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黄海,激起千层浪。威海卫的谈判暂时中止,各国使节都在观望,英国公使欧格讷甚至私下对丁汝昌说:“若清廷对日宣战,英国将保持中立。”这看似中立的态度,实则是默许北洋动手。
丁汝昌目光如炬,他深知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环视着与会的将领们,这些人中不仅有北洋的管带,还有来自南洋的吴安康以及广东的李准。
丁汝昌站在海图前,用手指着地图,语气坚定地说道:“日本人刺杀巡抚,这无疑是他们开战的借口,但同时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他的话语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关注,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丁汝昌继续分析道:“朝廷如今己经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不打,那么朝廷的颜面将会尽失;打,却只能依靠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展现出我们的实力和决心。”
这时,李和提出了一个建议:“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应该让朝廷将山东的防务交给北洋。李秉衡己经身亡,山东巡抚的位置不能空缺,必须要让我们自己人来接任——最好是李鸿章大人的亲信,这样才能与我们齐心协力。”
李和的提议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强北洋在山东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应对可能的战争局势。
吴安康随声附和道:“所言极是!山东乃北洋之重要后勤基地,粮饷、弹药等物资皆由此地转运,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务必将其牢牢掌控于手中。我愿与诸位联名上奏,力荐丁军门兼任山东海防督办一职。”
丁汝昌闻言,却连连摇头,缓声道:“此事万万不可,我实难兼任此职,恐遭人诟病,授人以柄。依我之见,不妨请李鸿章大人出面举荐,可如此奏报:‘威海卫与山东互为唇齿,关系紧密,需有知兵之臣统筹调度。’如此一来,便可推荐他的门生袁世凯担任此职。此人曾在朝鲜练兵,对军事颇为精通,且为人乖巧,必能胜任。”
众人闻听此言,皆觉此计甚妙。袁世凯出身淮系,与李鸿章关系匪浅,且其确有军事才能,若由他出任山东巡抚,不仅可确保北洋的后勤供应无虞,亦不会引起朝廷的猜忌。
就在此时,一封来自济南的密信被送到了丁汝昌的案头。信是赵青发来的,内容让丁汝昌眉头紧皱。
赵青在信中写道:“经调查,现己确定那名刺客的确是日本间谍,而且与驻烟台的日本领事馆存在密切联系。然而,在刺客招供之前,他曾被刘含芳的人审讯过。我担心供词可能己经被篡改,其中加入了一些关于‘北洋与日本有秘密交易’的不实之词。”
丁汝昌读完信后,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心中暗想:“果然如此,这其中必定有诈。”刘含芳乃是翁同龢的亲信,丁汝昌对他的为人再清楚不过。此次事件,显然是刘含芳想要借机抹黑北洋水师,给他们制造麻烦。
丁汝昌略作思考,决定采取行动。他立刻回信给赵青,指示他设法将刺客与日本领事馆接触的证据(比如往来信件、接头记录等)悄悄弄到手,并首接交给李鸿章。丁汝昌深知,只有将这些确凿的证据呈现在朝堂之上,才能让翁同龢无话可说,狠狠打脸。
七月初二,李鸿章联合南洋、广东、福建的督抚,联名上奏:“日本刺杀封疆大吏,罪大恶极,请皇上宣战;山东防务紧要,拟荐袁世凯署理巡抚,统筹海防。”奏折里附上了赵青弄来的证据,铁证如山。
翁同龢还想反驳,却被光绪帝打断:“证据确凿,再争就是袒护外人!袁世凯……朕知道,就让他去山东吧。”年轻的皇帝心里清楚,现在只能依靠北洋,再内斗下去,只会让日本人得利。
旨意传到威海,丁汝昌立刻派邓世昌带“震洋”舰去烟台,接应袁世凯赴任。“告诉袁大人,北洋水师全力支持他,要钱要粮,只要开口,咱们就给。”丁汝昌叮嘱道,“但有一条,山东的沿海炮台,必须由北洋的人接管,统一调度。”
七月的黄海,战云密布。日本舰队在仁川港集结,北洋水师则在威海卫加紧备战。袁世凯走马上任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让北洋上下松了口气——至少,后院不会起火了。丁汝昌站在炮台上,看着“威海”“震洋”两舰演练炮击,忽然觉得,那些关于“朝廷猜忌”“内部分裂”的阴霾,正在被战争的紧迫感驱散。
他知道,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但这一次,北洋水师准备好了——不仅有舰有炮,还有稳固的后方,和不得不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