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的六月,阳光炽热,暑气逐渐升腾。港湾里的海水在烈日的暴晒下,泛起微微的温热。自从五月的大阅之后,这里仿佛变成了一个国际舞台,吸引着各国使节的目光。
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团纷纷接踵而至,他们打着“祝贺大阅成功”的旗号,实际上却各怀鬼胎。这些国家都对北洋水师的崛起虎视眈眈,企图从这股新兴力量中谋取最大的利益。
威海卫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他们或三五成群地漫步在海边,或在酒馆里高谈阔论,讨论着如何从北洋水师的发展中分得一杯羹。而北洋水师的官员们,则忙碌地接待着这些不速之客,表面上笑脸相迎,暗地里却对他们的真实意图心知肚明。
丁汝昌在提督衙门的会客厅里,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不同的洋人。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带着阿姆斯特朗公司的代表,一进门就首奔主题:“丁军门,贵军的‘威海’舰虽快,但主炮口径仍逊于英国的‘君权’级战列舰。我们愿提供254毫米主炮的技术,只需北洋开放长江航运的优先权。”
丁汝昌端起茶杯,不紧不慢地说:“欧格讷先生,北洋的舰炮够用了。倒是贵国在香港的造船厂,若能帮我们维修鱼雷艇,北洋可以考虑增加诺华火药的采购量。”他清楚,英国想要的是经济特权,绝不能轻易让步。
德国公使海靖来得更首接,带来了克虏伯工厂的最新炮图:“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射速可达10发,比北洋现用的快一倍。我们还能派工程师,帮威海机器局升级设备,条件是……北洋的钢铁采购,优先考虑德国克虏伯。”
李和在一旁补充:“海靖先生,射速快固然好,但诺华火药的膛压特殊,怕是与德国炮不兼容。不如我们合作改良炮闩?北洋出火药数据,贵国出技术,成果共享。”这是丁汝昌事先定好的策略——用合作代替全盘引进,守住技术主动权。
法国和美国的代表团则更关注“非军事合作”。法国公使施阿兰提议联合开发南海渔业,用北洋的舰船护航,法国提供冷藏技术;美国公使田贝则想让北洋采购美国的棉花(诺华火药的原料之一),承诺给予价格优惠。
丁汝昌对这些提议既没有明确表示赞同,也没有首接表示反对,只是让李和负责牵头成立一个名为“合作谈判处”的机构,以便对各项提议进行逐条对接和商讨。
在私下里,丁汝昌特意叮嘱李和:“一定要记住,在武器合作方面,我们只能谈论如何对现有的武器进行改良,而绝不能涉及引进新的武器系统。至于资源合作,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利,但绝对不能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借鸡生蛋’,而不是‘引狼入室’,给国家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六月的威海卫,各国国旗在领事馆上空飘扬,谈判的拉锯战每天都在进行。北洋水师的水兵们看着这些洋面孔,心里既有警惕,也有自豪——曾几何时,是中国求着洋人买船买炮,如今,轮到他们来求着合作了。
而在这些谈判的背后,丁汝昌正让萨镇冰密切监听各国电台。“他们越是急着合作,越说明咱们的实力让他们忌惮。”丁汝昌站在海图前,手指重重敲在朝鲜半岛,“但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威胁,还在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