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也纳的多瑙河畔,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奥匈帝国的军官们正围坐在一家咖啡馆里,热烈地讨论着最近发生的威海大阅。
陆军元帅康拉德手持一份报纸,指着上面的舰阵图,语气严肃地说:“你们看,清国水师的这个阵型,明显是借鉴了普鲁士的‘线列战术’。不过,他们在运用上更加灵活,更适合海上作战。”
其他军官们纷纷点头,对康拉德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仔细研究着报纸上的舰阵图,分析着清国水师的战术特点和优势。
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的二流强国,但对远东事务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此,他们对威海大阅的关注,更多是出于对军事学术的兴趣。他们的报纸转载了德国和英国的相关报道,这些报道对威海大阅的评价相对客观。
“清国水师的进步确实值得肯定,”一位军官说道,“但与欧洲强国相比,他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位军官补充道:“不过,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如此强大的水师,这己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与此同时,在罗马的意大利议会里,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议员们就意大利是否应该加强海军建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位议员突然站起来,手中高举着一份威海大阅的报道,大声说道:“看看吧,连清国都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强大的水师,我们意大利为什么不能?我们要成为地中海的强国,就必须扩大我们的军队!”
他的话语引起了其他议员的共鸣,一些人开始附和他的观点,认为意大利应该加大对海军的投入,提升自己的海上实力。
然而,也有一些议员持不同意见,他们担心扩军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双方各执一词,辩论陷入了僵局。
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群军火商正紧紧地围着来自中国的采购代表。他们满脸笑容,争先恐后地向这位代表推销着自己的产品。
“先生,您看看我们的炮弹,质量绝对不比德国的差,而且价格还能便宜两成呢!”一个军火商急切地说道,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这笔生意的渴望。
采购代表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不置可否。
另一个军火商见状,连忙插话道:“清国水师要扩军,这可是个大机会啊!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炮管到火药,应有尽有,保证让你们满意!”
采购代表依旧沉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与此同时,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正在会议室里举行一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正是关于威海大阅对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影响。
“清国水师变强,会不会对我们在东南亚的贸易产生影响呢?”一个董事忧心忡忡地问道,他的眉头紧紧皱起。
董事长摇了摇头,安慰道:“暂时还不会,他们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黄海,对我们在东南亚的贸易影响不大。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要加强与清国的外交联系,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其他董事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董事长的意见。
西班牙的马德里,政府官员们看着威海大阅的报道,心情复杂。他们在菲律宾的殖民地离中国很近,北洋水师的强大,让他们感到一丝不安。“或许,我们应该与英国合作,共同维护在远东的利益。”一个官员提议,得到了众人的附和。
五月的欧洲大陆,各国的反应虽微弱,却也构成了威海大阅的国际回响。对这些二流国家而言,远东的风浪虽然遥远,但北洋水师的进步,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它说明,世界的力量格局正在悄然变化,非欧洲国家也能在军事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这种变化,让欧洲诸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
从维也纳到罗马,从布鲁塞尔到阿姆斯特丹,威海大阅的微澜虽未掀起巨浪,却己在欧陆诸邦的心中,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