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南美与俄国的回响

2025-08-19 148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里约热内卢的阳光炽烈,巴西帝国的皇宫里,佩德罗二世正看着欧洲报纸上关于威海大阅的报道。他对身边的大臣说:“清国和我们一样,都是非欧洲国家,却在学习欧洲的军事技术。他们的进步,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大臣点头:“陛下,清国的诺华火药据说很便宜,我们的陆军也可以试试。还有他们的无线电通讯,用在我们的边防上,能提高效率。”

南美洲国家对威海大阅的关注,更多是出于好奇和借鉴。他们远离远东,没有首接的利益冲突,因此态度相对超然。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都在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革,北洋水师的经验,对他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根廷的兵工厂里,工匠们正在仿制欧洲的速射炮。厂长看着报纸上“威海”舰的炮术表演,对工匠们说:“清国人能改进炮闩,我们也能!试试把炮管加粗一点,看看能不能提高射程。”工匠们围拢过来,对着图纸热烈讨论起来。

南美洲的港口里,偶尔能看到中国的商船。船员们把威海大阅的消息带到南美,说北洋水师的新舰如何厉害,诺华火药如何神奇。当地的人们听着这些故事,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多了几分好奇和敬意。

五月的南美洲,草原上的牧歌声此起彼伏,海岸边的轮船往来穿梭。威海大阅的回响,虽然微弱,却也让这片大陆的人们意识到,世界正在变化——非欧洲国家,也能在军事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意识,像一颗种子,悄然埋在南美各国的军事改革土壤里。

莫斯科的五月,冰雪刚刚消融,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看着海参崴传来的电报,眉头紧锁。财政大臣维特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沙皇的脸色。

“清国水师在威海大阅,舰船总吨位超过了我们在远东的舰队。”亚历山大三世的声音低沉,“他们的‘威海’‘震洋’两舰,航速比我们的‘留里克’号巡洋舰还快。这对我们在远东的利益,是个威胁。”

维特躬身道:“陛下,清国水师再强,也主要部署在黄海,暂时威胁不到我们的西伯利亚铁路和海参崴。倒是日本,野心勃勃,若不加以遏制,将来可能染指朝鲜,甚至威胁我们的远东领土。”

俄国在远东的核心利益是西伯利亚铁路和不冻港,因此对北洋水师的态度复杂——既担心其强大后影响俄国的扩张,又希望其能牵制日本。

“命令海参崴舰队,加强巡逻,尤其是在朝鲜半岛附近。”亚历山大三世下令,“让驻清公使去拜访李鸿章,试探清国是否愿意与俄国结盟——我们可以提供军事技术,帮助他们建设海军,条件是承认我们在东北的利益。”

圣彼得堡的《新时代报》对大阅评价谨慎:“清国水师的进步显著,但缺乏实战检验。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仍需我们自己的舰队来保护。”《俄罗斯新闻》则呼吁:“加快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这比任何舰队都更能保障我们在远东的安全。”

喀琅施塔得军港里,工人们正在给“留里克”号巡洋舰换锅炉。舰长看着报纸上“威海”舰的航速数据,对工人们喊道:“快点!一定要让‘留里克’的航速超过20节!不能让清国的军舰比下去!”工人们应着,铁锤落下的声音格外响亮。

俄国外交部里,官员们正在起草给驻清公使的训令:“向李鸿章暗示,若清国与俄国结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造比‘威海’舰更先进的巡洋舰,并提供最新式的鱼雷技术。但同时,要强调俄国在东北的‘特殊利益’,这是结盟的前提。”

五月的莫斯科,红场上游人如织,克里姆林宫的塔楼在阳光下闪着光。但在这座古老都城的深处,关于远东的算计从未停止。威海大阅让俄国意识到,远东的力量平衡正在改变,他们必须调整策略,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这便是莫斯科对黄海风浪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