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白宫权衡

2025-08-19 107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华盛顿的樱花早己谢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看着国务院送来的清国水师威海大阅报告,手指在“诺华火药”“无线电通讯”等词上划过。国务卿格雷沙姆站在一旁,等待着总统的指示。

“清国水师的进步,确实令人感到惊讶。”克利夫兰放下报告,“他们用蔗糖改良火药,这个点子很巧妙,比我们的火药成本低多了。无线电通讯让舰队协同效率提高,这说明他们不只是买武器,还在学技术。”

格雷沙姆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我们的驻清公使曾提到过,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美学生,他们对美国的海军战术相当熟悉。丁汝昌甚至还提议,应该派遣更多的留学生前往西点军校深造,以学习和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技能。”

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他们渴望进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同时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来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此,对于威海大阅这一事件,美国的态度更倾向于“乐见其成”,只要这一活动不会对美国所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即可。

经过深思熟虑,克利夫兰最终做出了决定:“同意接收清国的留学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关系,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清国的军事动态。此外,通知军火商们,不要向日本出售过于先进的武器,同时也不要对清国的武器采购设置过多限制。保持双方的军事力量相对平衡,才是对我们最为有利的局面。”

克利夫兰顿了顿,喝了口水,思索着:“派人去跟丁汝昌接触接触,看能不能得到诺华火药配方。”

美国的报纸对水师威海大阅报道客观。《纽约时报》称“清国水师的现代化进程值得尊重,这有助于维护远东和平”;《华盛顿邮报》则关注商业机会:“清国扩军,将带来大量军购需求,美国的钢铁和机械制造商应积极争取。”

匹兹堡的钢铁厂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轧制船用钢板。老板看着来自中国的订单,对工人们喊道:“这是给清国水师造的,质量要过关!他们的舰队越强,需要的钢板就越多!”工人们笑着应和,轧机转动的声音格外响亮。

美国国务院里,官员们正在起草给驻日和驻清公使的训令:“在中日争端中保持中立,鼓励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分歧。同时,积极推动与清国的贸易谈判,利用他们扩军的机会,扩大美国商品的市场份额。”

五月的华盛顿,国会山上的辩论还在继续,但关于威海大阅的讨论,己经渐渐平息。对美国而言,这个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事件,更多是一个商业机会和国际格局变化的信号,而非首接的威胁或机遇。他们的权衡,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如何让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