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塞纳河畔,咖啡馆里的人们正悠闲地品着咖啡,报纸上关于威海大阅的报道,成了新的谈资。法国总理卢贝拿着驻清公使施阿兰的报告,对内阁成员说:“清国人用白糖改良火药,这个想法很有趣。他们的舰队虽然不如法国海军,但在亚洲,己经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海军部长皱着眉:“我们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离黄海很近。北洋水师变强,会不会影响我们在越南的利益?”
卢贝摇头:“恰恰相反。一个强大的清国,可以牵制英国和德国在远东的扩张,给我们争取时间巩固印度支那。施阿兰说,丁汝昌对法国的施耐德炮很感兴趣,我们可以趁机推销,既能赚钱,又能加深与清国的联系。”
“可我们之前…”外交部面色凝重:“之前在福建,还有越南…,我听说他们的军歌唱的都是马尾…”
“这样,你联系下清国政府,可以稍微让渡一些在清国北方的利益,换取清国政府方面的默许。”卢贝沉吟:“清国北洋水师和我们没有首接的利益冲突,清国朝廷大家都知道啥样,稍微给个好脸就会贴过来…”
法国的算盘打得精明。他们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印度支那,与北洋水师的活动区域不首接冲突,因此对威海大阅的态度相对友好。
“让施耐德公司派代表团去威海。”卢贝下令,“不仅要卖炮,还要提出帮他们建火药厂——诺华火药的稳定性很好,我们可以合作生产,共享利润。”他顿了顿,又道,“告诉施阿兰,多关注清国陆军的动向,听说他们也想整编,这又是一笔生意。”
巴黎的《费加罗报》用整版报道威海大阅,配图是“威海”舰主炮发射的瞬间,标题是《东方巨龙的觉醒》:“清国水师的进步,打破了欧洲对海军霸权的垄断,这或许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开始。”《世界报》则更务实:“与清国加强军事合作,符合法国的战略利益。”
施耐德工厂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120毫米速射炮。厂长拿着北洋水师的参数要求,对工程师们说:“清国人要的炮,既要威力大,又要轻便,适合他们的巡洋舰。这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会,做好了,远东市场就是我们的。”
法国外交部里,施阿兰的电报不断传来:“丁汝昌愿与法国联合开发南海资源,以换取军事技术”“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对法国的鱼雷艇很感兴趣”。卢贝看着这些消息,知道法国在远东的影响力,有望借着威海大阅的东风,再上一个台阶。
五月的巴黎,阳光明媚,凯旋门下游人如织。这个以浪漫和艺术闻名的国度,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却有着清醒的算计。威海大阅对法国而言,不是威胁,而是一个扩大影响力、赚取利润的契机——这便是巴黎对黄海风浪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