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普鲁士王室的马车正缓缓驶过,车窗外,《泰晤士报》关于威海大阅的号外在报童手中挥舞。德国首相俾斯麦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驻清公使海靖发来的电报,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清国水师的进步,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俾斯麦对海军大臣说,“‘威海’舰的主炮是克虏伯的老款,但他们换了炮闩,射速竟提高了两倍。还有那个诺华火药,据说是加了蔗糖,稳定性极好——中国人的创造力,不可小觑。”
海军大臣递上一份清单:“北洋这次大阅,展示的速射炮有150毫米、120毫米、47毫米三种,其中150毫米的炮管,有七成是从德国进口的。海靖说,丁汝昌想再订购二十门,还希望我们派工程师指导威海机器局造炮。”
俾斯麦敲着桌面,陷入沉思。德国在远东的利益远不如英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从中渔利。卖炮、派工程师,既能赚钱,又能摸清北洋水师的底细,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北洋水师,可以牵制英国和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这符合德国的利益。
“告诉海靖,同意北洋的请求。”俾斯麦做出决定,“但有两个条件:第一,炮管的钢坯必须从德国进口;第二,派去的工程师,要‘顺便’记录北洋舰船的参数,尤其是‘威海’‘震洋’的装甲厚度和航速。”
德国的报纸对大阅评价颇高。《柏林日报》称“清国水师的现代化进程令人惊叹,其组织能力不亚于欧洲二流海军”;《汉堡晚报》则建议“与清国加强军事合作,德国的军舰和大炮,应在黄海找到市场”。
在克虏伯工厂里,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加班赶制着150毫米速射炮的炮管。他们的身影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显得有些模糊,但每个人都专注于手中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监工站在一旁,手中拿着一份北洋水师的订单,对着工人们大声喊道:“大家都听好了,清国人加钱了!专门要求给我们多付三倍薪资,要我们把这批炮管做好!他们的水师强了,就会再来买更多的炮管,我们会有更多的薪水!”
工人们听了监工的话,纷纷露出笑容,手中的铁锤落下的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他们知道,这批订单对于自己和工厂来说非常重要,而他们的努力工作将会首接影响到订单的完成质量和数量。
在这个繁忙的夜晚,克虏伯工厂里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工人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技艺,为清国的水师打造着最精良的武器。
柏林的外交部里,海靖的电报不断传来:“丁汝昌对德国炮评价甚高,愿以煤矿开采权抵购炮款”“北洋希望派留学生赴德学习海军技术”。俾斯麦看着这些消息,知道德国在远东的棋局,又多了一枚可利用的棋子。
五月的柏林,阳光正好,公园里的人们享受着和平的时光。但在政府大楼里,关于黄海的盘算从未停止。对德国而言,威海大阅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一个赚钱、扩张影响力、平衡列强势力的绝佳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