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京华风云

2025-08-19 113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金光,光绪帝手里捏着北洋水师大阅的奏折,指尖在“舰阵严整、炮术精熟”等字上反复。御书房里,翁同龢、李鸿章等重臣肃立两侧,空气里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气息。

“北洋的折子说,‘威海’‘震洋’两舰航速超‘吉野’,诺华火药穿甲力冠绝东亚。”光绪帝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却掩不住一丝激动,“诸位爱卿,这是不是说,我大清水师,终于能与列强抗衡了?”

李鸿章出列躬身:“回皇上,大阅时老臣派人赴威海,亲眼见‘威海’舰一发炮弹洞穿三寸铁甲,确非虚言。南洋、广东水师归北洋节制后,黄海防线己成铜墙铁壁,日军再不敢轻举妄动。”

翁同龢却眉头紧锁:“李中堂所言甚是,但老臣有一问——北洋手握新锐战舰、新式火药,又节制西海水师,万一……”他话未说完,却己足够刺耳。御书房里瞬间安静,连香炉里的烟都仿佛凝固了。

光绪帝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他虽年轻,却也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丁汝昌麾下的舰队,如今有铁甲舰两艘、巡洋舰八艘(平远算作巡洋舰)、鱼雷艇二十西艘,加上南洋、广东的舰船,总吨位己超日本联合舰队,这股力量若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传旨。”光绪帝忽然开口,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赏丁汝昌双眼花翎,北洋将士各升一级。另,着兵部、户部各派一名侍郎,赴威海卫‘协助’水师整训——名为协助,实为监军。”

这个旨意出乎所有人意料。李鸿章想劝谏,却见光绪帝眼神坚定,终究把话咽了回去。翁同龢则暗暗点头,他要的就是这种制衡——既让水师保家卫国,又不能让其成为尾大不掉的势力。

消息传到北洋,丁汝昌正在给“威海”舰的水兵授勋。听完传旨太监的宣诏,他平静地接了旨,转头对李和道:“看来,朝廷是既用咱们,又防着咱们啊。”

李和握紧了拳头:“军门,这两个侍郎……”

“让他们来。”丁汝昌打断他,“该看的让他们看,不该看的,他们什么也瞧不见。无线电密码、诺华火药配方、鱼雷艇的埋伏位置,自有法子瞒着。”他望着港湾里的舰队,“只要舰船还在咱们手里,炮还能打,就出不了大错。”

北京的茶馆里,关于大阅的议论沸沸扬扬。“听说了吗?北洋的新舰能追着‘吉野’打!”“诺华火药是神药,一炸能掀翻鬼子的船!”但也有老人捻着胡须摇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水师太强,未必是好事啊。”

五月的京城,槐花飘雪,却掩不住朝堂上的暗流。光绪帝站在角楼上,望着城外的运河,那里正有漕船北上,满载着江南的粮米。他知道,水师是守护这一切的屏障,但这屏障若太锋利,也可能伤了自己。平衡,成了年轻帝王最需要学习的课题。而威海卫的舰队,还在按部就班地操练,炮声隆隆,像是在回应着京城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