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巳时·海疆永固

2025-08-19 1512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巳时,阳光灿烂,威海卫的港湾里彩旗飘扬。大阅的最后一个环节——分列式返航,在万众瞩目下开始。这不仅是大阅的收尾,更是中国水师向世界展示团结与力量的时刻。

丁汝昌站在“定远”舰的飞桥上,下令升起“返航”信号旗。刹那间,三十余艘舰船依次启航,组成巨大的“人”字形阵列,向着威海卫港湾驶去。“定远”“镇远”作为旗舰居中,“威海”“震洋”等北洋新锐舰在左,南洋、广东、福建的舰只在右,队列严整,气势恢宏。

观礼台上,翁同龢站起身,对着舰队挥手致意。岸边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百姓,他们挥舞着小旗,欢呼着,呐喊着,声音震耳欲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对着舰队的方向深深鞠躬——他的儿子,就在“平远”舰上当水兵。

李和指挥“威海”舰,与“震洋”舰保持着完美的间距,航速稳定在12节。舰上的水兵们站在甲板上,肩并肩敬礼,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在接受朝廷的检阅,更是在向父老乡亲证明——中国水师有能力守护海疆。

邓世昌在“震洋”舰上,指挥水兵们鸣放礼炮。二十一响礼炮声震彻黄海,与岸边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南琛”“广甲”等外海水师的舰船也依次鸣放礼炮,炮声此起彼伏,像是在诉说着西海水师的团结。

外国领事们站在观礼台的一侧,神情复杂。英国领事在日记里写道:“中国水师的大阅堪称完美,其组织性、装备水平和士气,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国家想要在黄海挑战中国,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日本领事则默默收起了望远镜,脸色阴沉得可怕。

巳时三刻,舰队驶入威海卫港湾。“定远”舰率先靠岸,丁汝昌走下舰船,迎接翁同龢的检阅。翁同龢握着他的手:“丁军门,恭喜大阅圆满成功!北洋水师,乃至整个中国水师,都因你而自豪!”

丁汝昌躬身道:“此乃西海水师弟兄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非属下一人之功。”他转身指向身后的舰队,“您看,这些舰,这些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接下来,各舰管带依次向翁同龢告别。吴安康握着翁同龢的手:“请大人放心,南洋水师定会按约定,大阅后留在威海卫,与北洋合练。”李准则说:“广东水师的无线电和速射炮,还请北洋多指点。”福建船政的老管带也表示,会尽快派工匠来威海卫学习诺华火药的制造技术。

巳时过半,大阅正式结束。翁同龢登上“康济”号,准备返回京城。临行前,他对丁汝昌道:“老夫回去后,定会上奏朝廷,请求设立‘中国水师总司令部’,由你统一指挥西海水师。经费、装备,朝廷都会优先保障。”

丁汝昌只是躬身谢恩:“谢大人栽培!属下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朝廷所托,不负百姓所望!”

“康济”号缓缓驶离港湾,翁同龢站在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远的威海卫舰队,心中充满了忌惮和无奈。他知道,这次大阅不仅展示了水师的实力,更凝聚了西海水师的人心。有这样一支水师在,中国的海疆,虽能平安;但对于朝廷,对于他们而言,这强盛,也充满了风险。

李和站在“威海”舰上,望着“康济”号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邓世昌道:“大阅结束了,但咱们的事,才刚刚开始。”邓世昌点头:“是啊,接下来该好好合练,等着小鬼子来送死了。”

巳时的阳光将威海卫的港湾照得金光闪闪,舰船的桅杆上,黄龙旗依旧飘扬。水兵们在甲板上忙碌着,收拾装备,擦拭炮管,脸上带着疲惫,却没人抱怨。他们知道,这场大阅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为了守护这片海,他们将随时准备着,迎接任何挑战。

海风吹过港湾,带着胜利的气息,吹遍了黄海的每一个角落。威海卫的大阅,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因为它不仅展示了一支舰队的崛起,更见证了一个民族守护海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