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七,天还没亮,威海卫港湾里就响起了急促的号角声。大阅的第八个环节——接力航渡演练,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拉开序幕。这是检验舰队续航能力和协同补给的关键科目,也是最能体现水师整体实力的环节。
丁汝昌站在“定远”舰的舰桥,望着漆黑的海面:“接力航渡,就是模拟长途奔袭,前队耗尽燃料后,后队接力前进,确保始终有舰在前线。这对咱们的补给能力、航速控制都是大考验。”他下令升起“启航”信号旗,三十余艘舰船依次驶离港湾,消失在晨雾中。
李和指挥“威海”“震洋”作为先锋,率先以18节的高速前进。两舰的烟囱里喷出黑烟,在晨雾中拉出两道黑色的轨迹。“保持这个速度,两小时后减速,等‘致远’‘靖远’跟上。”李和对邓世昌喊道,对方在“震洋”舰上回了个“收到”的旗语。
卯时三刻,天渐渐亮了。“威海”“震洋”按计划减速,“致远”“靖远”加速追上,接过先锋任务,继续以18节航速前进。陈金揆在“致远”舰上,指挥水兵们用吊臂将“威海”舰的煤桶吊过来——这是模拟燃料补给,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但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练过千百遍。
“不错,配合越来越默契了。”李和看着“致远”舰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周福成道。周福成笑着说:“陈管带这几个月没少跟咱们合练,早就摸清‘威海’的脾性了。”
翁同龢在“康济”号上,看着先锋舰一次次交替,忍不住赞叹:“就像跑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始终不停歇。这要是真打仗,就能一首压着敌人打,让他们喘不过气。”丁汝昌补充道:“这还只是近海接力,将来咱们有了更大的补给舰,就能跑到更远的地方去。”
轮到南洋水师接力时,吴安康指挥“南琛”“南瑞”舰,以15节的航速平稳前进。虽然速度比北洋的新锐舰慢些,但续航能力更强,煤耗也更低。“南洋的舰适合长途奔袭,”吴安康对通过无线电联络的李和说,“要是去南海,还得靠咱们这些‘老黄牛’。”
广东水师的“广甲”三舰则展示了另一种本事——它们可以在行进中接收福建船政的“建威”舰送来的淡水和食物,这对长时间航行至关重要。李准得意地说:“在南海巡逻,经常一去就是一个月,没这本事可不行。”
卯时过半,最关键的“紧急接力”演练开始。丁汝昌模拟“先锋舰遇袭受损”,下令“威海”“震洋”紧急撤离,由“南琛”“南瑞”和“广甲”三舰组成临时编队,接替作战任务。三舰虽然来自不同水师,却在十分钟内就组成了战斗阵形,航速、间距都恰到好处。
卯时将尽,接力航渡演练结束。三十余艘舰船在海面上重新集结,虽然经过长途奔袭,却依旧保持着整齐的阵型。水兵们脸上带着疲惫,却没人叫苦——他们知道,这种看似枯燥的演练,在实战中能救命,能打赢。
李和站在“威海”舰的甲板上,望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忽然觉得这支舰队就像一条长长的龙,每一节都紧密相连,前赴后继,永不停歇。他对身边的邓世昌道:“以后得把南洋、广东的航速和续航数据记下来,搞个‘接力手册’,什么时候该谁上,一目了然。”
邓世昌笑着点头:“好主意!就由你执笔,我来补充陆战队的接力部署。”两人相视一笑,在朝阳的映照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
黎明的海面上,舰船的航迹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网,将黄海牢牢罩住。威海卫的港湾里,补给船己经出发,为演练归来的舰船补充燃料和淡水。李和知道,接力航渡演练不只是展示,更是宣言——中国水师有能力、有信心,守护从渤海到南海的每一寸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