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的威海卫,夜幕己降临,港湾里的舰船亮起灯火,像一串巨大的珍珠。大阅的第七个环节——夜间协同演练,在寂静的海面上展开,这是最贴近实战的科目,也是最考验水兵素质的环节。
丁汝昌站在“定远”舰的舰桥,望着漆黑的海面:“夜间作战最容易混乱,今天就要看看,咱们的弟兄能不能在黑夜里保持阵型,准确传递信号。”他下令熄灭除航行灯外的所有灯火,港湾瞬间陷入一片昏暗。
李和在“威海”舰上,指挥水兵们用遮光板罩住灯光,只留一道窄缝照亮甲板。“记住,无线电保持静默,只用灯光信号联络。”他对信号兵叮嘱道,“‘长亮三秒’是‘安全’,‘闪三下’是‘发现目标’,千万别弄错。”
戌时三刻,演练开始。萨镇冰在“平远”舰上发出第一道灯光信号:“各舰保持间距,航速8节,向东北方向前进。”刹那间,各舰的航行灯依次闪烁,像黑夜里的萤火虫,在海面上组成一条流动的光带。
突然,“广丙”舰的灯光信号出现错误——本该“闪三下”表示“发现目标”,却错发成“长亮三秒”的“安全”信号。跟在后面的“建威”舰不明就里,差点撞上“广丙”。幸亏李和反应快,让“威海”舰打出“紧急停车”的信号,才避免了碰撞。
“怎么回事?”丁汝昌通过无线电质问。“广丙”舰的管带连忙解释:“信号兵太紧张,手滑了。”丁汝昌沉声道:“战时手滑就是人命!再练!”
第二次演练,各舰都格外小心。当萨镇冰发出“模拟遭遇敌舰,左转向30度”的信号时,北洋主力舰率先响应,灯光信号在黑暗中传递得有条不紊。南洋、广东的舰只虽然稍慢,但也准确完成了转向。
最惊险的是“夜间鱼雷突击”。邓世昌指挥“震洋”舰关闭航行灯,只靠星光辨别方向,悄无声息地接近靶船。在距离靶船一海里处,他下令打开鱼雷发射管的指示灯,“龙骧一号”拖着微弱的航迹射出,精准命中靶船。靶船爆炸的火光照亮了半个夜空,映出“震洋”舰迅速撤离的身影。
观礼台上,翁同龢看得心惊胆战:“黑灯瞎火的,连船都看不清,怎么还能打得这么准?”丁汝昌解释道:“靠的是平时的训练,水兵们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炮位、鱼雷管。还有星光、海浪的方向,都是他们的‘眼睛’。”
戌时过半,演练中最意外的一幕发生了——一艘福建船政的巡逻艇误闯靶场,正好出现在“威海”舰的炮击路线上。李和当机立断,下令“停火”,同时打出“紧急避让”的信号。巡逻艇慌忙转向,才躲过一劫。
“好险!”吴安康在“南琛”舰上拍着胸口,“这要是真炮弹,后果不堪设想。”李准也感慨:“夜间作战真是凶险,一步错就满盘皆输。”
演练结束后,丁汝昌召集各舰管带,严厉批评了“广丙”舰和巡逻艇的失误:“今天是演练,错了能改;要是战时,就是全军覆没!从明天起,各舰加练夜间科目,什么时候练到零失误,什么时候才算合格!”
戌时的海风带着凉意,吹在每个人的脸上。李和站在“威海”舰的甲板上,望着远处渐渐平息的海面,忽然觉得夜间演练比白天更有意义——战争不会只在白天爆发,只有在最黑暗的时刻,才能看出一支舰队的真正实力。
邓世昌走过来,手里拿着个灯笼:“刚才那下确实险,不过也让弟兄们长了记性。”他点燃灯笼,暖黄的光映在两人脸上,“以后得多搞这种夜间演练,越接近实战越好。”
戌时将尽,港湾里的灯火重新亮起,比刚才更明亮了些。水兵们在甲板上收拾装备,脸上带着疲惫,却没人抱怨——他们知道,今夜的每一次失误,都是为了将来在战场上少流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