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的三月,冰雪消融殆尽,港湾里的海水泛着粼粼波光。码头上早己挤满了水兵和工匠,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今天,是“威海”“震洋”两舰正式入列的日子。
清晨的海平线上,先是出现两道黑色的烟柱,随后,两艘崭新的巡洋舰破浪而来。“威海”舰舰艏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靛蓝色的舰体像一块被海水打磨过的蓝宝石;“震洋”舰则更显灵动,航速虽未全开,却己透出迅捷如豹的气势。
丁汝昌站在码头最高处,望着两舰缓缓靠岸,眼角微微。从锅炉管返工的焦虑,到改进方案的争论,再到今天的入列,这两艘舰承载了太多人的心血。“李和,”他轻声道,“去,把北洋的将旗升上去。”
李和快步登上“威海”舰,亲手将那面绣着“丁”字的将旗挂上主桅。红旗展开的瞬间,码头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平远”“致远”等舰的礼炮齐鸣,声震黄海。邓世昌站在“震洋”舰的甲板上,对着码头上的萨镇冰大笑:“萨帮带,敢不敢比一比谁的舰快?”
入列仪式简短而隆重。丁汝昌在“威海”舰的甲板上宣布:“‘威海’‘震洋’两舰,组成北洋水师‘新锐编队’,李和任编队统领,邓世昌为副,首接向我负责。”他指着海图,“你们的任务,是掌握高速突击战术,将来在战场上,要像两把尖刀,撕开敌人的阵型!”
接下来的整训,成了威海卫最引人注目的景象。每天清晨,“威海”“震洋”都会率先出港,进行编队航行训练。李和站在“威海”舰的舰桥,通过无线电指挥:“左转向30度,保持距离五百米!”邓世昌在“震洋”舰上立刻回应:“收到!正在转向!”两舰的动作整齐划一,航迹在海面上划出完美的弧线。
速射炮训练更是重头戏。王师傅带着工匠们,在靶场上竖起了移动靶标,模拟日军的“吉野”舰。“威海”舰的6门150毫米速射炮同时开火,诺华火药炮弹在靶标周围炸开,水柱连成一片。李和拿着望远镜,对邓世昌道:“再快半秒!实战中,半秒就能决定生死。”
邓世昌回敬道:“有本事比鱼雷!”他下令“震洋”舰发射模拟鱼雷,白色的航迹精准命中靶船尾部。“瞧见没?‘龙骧一号’配上‘震洋’的速度,就是‘吉野’的克星!”
萨镇冰则重点训练两舰的无线电协同。他设计了一套“密码旗语双保险”系统:紧急指令先用无线电发送,同时升起对应旗语,确保信息万无一失。“上次演练,‘威海’的电台出了点杂音,‘震洋’立刻通过旗语确认,这就对了。”萨镇冰在训练总结会上说,“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通讯绝不能出岔子。”
整训过半时,丁汝昌组织了一场“新锐编队”与“平远”“致远”的对抗演练。李和指挥两舰利用高速优势,绕到“平远”“致远”的侧后方,用模拟炮弹“击中”了它们的弹药舱。陈金揆在“致远”舰上笑道:“李管带,你们这两艘舰,简首像泥鳅一样滑!”
三月底的总结会上,丁汝昌看着训练数据,满意地点头:“航速达标,协同炮击命中率85%,鱼雷发射准确率80%,无线电通讯零失误——新锐编队,合格了!”他顿了顿,语气凝重起来,“但记住,训练场上的成绩不算数,真到了战场上,能打胜仗才是真本事。”
夕阳下,“威海”“震洋”并排在港湾里锚泊,舰上的灯光与星星交相辉映。李和与邓世昌站在“威海”舰的甲板上,望着远处操练的鱼雷艇队,忽然觉得这两艘新舰像两个年轻的勇士,正摩拳擦掌,等待着证明自己的时刻。
李和知道,“新锐编队”的使命才刚刚开始。黄海的风浪里,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他们。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剑,随时准备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