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齐鲁暗桩

2025-08-19 142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济南府的元宵节刚过,巡抚衙门的门房老王头正扫着阶前的残雪,一个穿着棉袍的年轻人提着点心匣子走来:“王伯,我是新来的文书,叫赵青,从威海来的。”他递过一张帖子,上面盖着北洋水师的关防——那是丁汝昌叫李和给他特意安排的“身份”。

赵青是萨镇冰的远房表弟,自幼在水师学堂读书,一手好字,更难得的是机灵,关键是没多少人认识他——丁汝昌选中他,就是要让他在山东巡抚李秉衡身边站稳脚跟,摸清巡抚衙门对北洋的态度。

头三日,赵青只做些抄录公文的杂活,却将衙门里的人脉摸得一清二楚:李秉衡最信任的幕僚姓张,是个老夫子,总说“水师靡费太多”;掌管军械的刘委员,跟南洋水师的人走得近;还有个负责传递密函的小吏,嗜赌如命。

第七日夜里,赵青借着送公文的机会,在张幕僚的案头看到一份奏折草稿,上面写着“北洋水师近年扩张过急,恐生事端,拟请朝廷节制经费”。他心头一紧,借着倒茶的功夫,将关键字句默记于心。

半月后,赵青借着帮刘委员抄写军械清单的机会,“无意”中提起:“听说南洋水师的速射炮都是从德国买的,比咱们北洋的贵三成呢。”刘委员果然接话:“可不是嘛,李大人总说北洋买办中饱私囊,其实……”话没说完便打住,却让赵青摸清了巡抚衙门对北洋的偏见根源。

二月底,寒风依旧凛冽,赵青身着素衣,面色凝重地踏上了威海卫的的一艘小渔船。他此次回乡奔丧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他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

赵青匆匆走进船舱,李和早己在里面等候多时。赵青见到李和,连忙行礼,然后在他对面坐下。

赵青深吸一口气,开始向李和汇报他所了解到的情况。他的声音低沉而急切:“大人,我得到消息,李秉衡不仅想削减北洋经费,还打算把山东的海防营调去守黄河!”

李和的眉头紧紧皱起,他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李秉衡是当时的山东巡抚,他的这一举动无疑会对北洋水师造成巨大的影响。

李和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李秉衡此举实在是不明智啊。北洋水师本就经费紧张,如今还要削减,这让我们如何维持舰队的正常运转?而将海防营调走,更是削弱了我们的海防力量,一旦外敌来袭,后果不堪设想。”

赵青点头表示赞同,他接着说道:“大人,我还听说李秉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黄河的防御更为重要。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敌人不仅仅来自陆地,还有海上。”

李和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站起身来,在船舱内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

赵青拿出偷偷画的地图,“他觉得日军打不到山东,把银子花在河工上更实在。张幕僚还说,等水师大阅后,要参丁军门‘私结南洋、广东水师,拥兵自重’。”

李和立刻将消息报给丁汝昌。老提督看着密报,沉默半晌:“还好安插了这颗钉子。告诉赵青,继续稳住,不用急着传情报,先把自己的位置坐牢。”他顿了顿,“再给他送些银子,让他‘借’给那个嗜赌的小吏——有时候,一个小吏比十个幕僚还管用。”

二月的最后一天,赵青回到济南府,巡抚衙门的海棠树刚抽出嫩芽。他站在阶前,看着李秉衡的轿子出门,手里端着的砚台沉甸甸的——那里面,藏着他与北洋联络的密信。

从台海到朝鲜,从山东到黄海,一个月的布局如蛛网般铺开。丁汝昌站在威海卫的炮台上,望着即将入列的“威海”“震洋”舰影,知道这些暗棋或许暂时不会动用,但只要战局需要,它们便会像诺华火药的引信,在最关键的时刻,迸发出足以扭转乾坤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