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元宵代岁

2025-08-19 155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威海卫的元宵节,没有江南的花灯如昼,只有军营里的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晃,映着雪后的营房,红得有些寂寥。丁汝昌站在提督衙门的廊下,望着港湾里“平远”“致远”等舰上悬挂的彩灯——那是水兵们用红布裹着马灯做的,算是给这个节日添了点暖意。

“军门,该开饭了。”李和端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大碗走过来,碗里是白白胖胖的元宵,芝麻馅的,冒着甜香,“伙房老陈说,知道您和弟兄们年下没好好过,特意多做了些。”

丁汝昌接过碗,看着元宵在热水里翻滚,忽然笑了:“是啊,从福州到广州,又到汉阳,这年过得跟打仗似的,连顿饺子都没吃上。”他舀起一个元宵,吹了吹,“就把今儿当除夕过吧,吃完这碗元宵,就算是辞旧迎新了。”

李和心里一动。从去年腊月出发联络各水师,到正月赶回威海,他们确实没好好过年。除夕那天,两人还在汉阳铁厂的高炉旁,就着铁水的红光吃了碗阳春面。此刻听丁汝昌这么说,倒真觉得这元宵有了年的味道。

“军门说得是。”李和也舀起一个元宵,“南洋、广东的回电都来了,说大阅后一定按约定来归。船政那边,裴大人己经派工匠来威海学造诺华火药了。这碗元宵,也算庆祝咱们把各路人马凑齐了。”

廊下的风带着雪粒,吹在脸上却不觉得冷。丁汝昌望着港湾里的灯火,忽然道:“你说,咱们这代人,是不是就是来啃硬骨头的?”他没等李和回答,又自嘲地笑了,“从买船、练炮,到搞制式化、请诺贝尔、造新舰,哪一步不是磕磕绊绊?可真等把这些硬骨头啃下来,后人说不定就能顺顺当当守海疆了。”

李和想起王师傅他们在火药坊熬药的样子,想起萨镇冰在无线电前熬红的眼睛,想起邓世昌带着陆战队在雪地里练兵的身影,忽然觉得这元宵的甜味里,还藏着股韧劲。“军门,咱们啃下来的,不只是硬骨头,还有心气。以前总觉得洋人厉害、鬼子厉害,现在才知道,咱们自己也能造好炮、好药、好舰——这股心气,比什么都金贵。”

正说着,邓世昌、萨镇冰、陈金揆等人也来了,手里都端着碗元宵。“听说军门要把元宵当年过?”邓世昌哈哈笑着,“那得添点酒!我让伙房备了两坛烟台烧,不算违规吧?”

丁汝昌笑着点头:“今天破例,少喝点,暖暖身子。”

众人围着廊下的炭盆坐下,就着元宵喝着酒,倒真有了点除夕守岁的意思。萨镇冰喝了口酒,从怀里掏出份电报:“刚收到的,‘威海’‘震洋’己经过了台湾海峡,正月底准能到港。”

陈金揆立刻道:“我让‘致远’的弟兄们把码头清出来了,就等新舰来了好好合练!”

邓世昌拍着大腿:“等新舰到了,咱们就搞一次全舰队操演,把南洋、广东的弟兄们也叫来一起练——让他们瞧瞧,北洋的新战术有多厉害!”

夜色渐深,港湾里的彩灯依旧亮着,像撒在海面上的星星。丁汝昌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忽然觉得这元宵节过得比任何一个年都踏实。他举起碗:“来,干了这碗元宵,咱们共饮此杯——为了新舰入列,为了水师合兵,为了……守住这片海!”

众人齐声应和,碗沿碰撞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清脆而有力。李和望着丁汝昌鬓角的白发,忽然明白老提督为什么要把元宵当年过——不是为了补一顿饭,而是为了在大战来临前,给弟兄们找点念想,攒点劲。这念想,是家的味道;这劲,是守土的决心。

廊下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摇晃,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意和眼底的坚定。威海卫的元宵夜,没有烟花,没有笙歌,却有着比任何庆典都更动人的景象——一群要把海疆守好的人,在寒风里,就着一碗元宵,许下了最沉的诺言。

李和知道,这个元宵节,会像一颗坚硬的元宵,深深嵌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等将来回望,他们定会记得,光绪二十年的正月,在威海卫的寒风里,他们是如何用一碗元宵,给自己过了个年,又如何带着这股甜暖,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