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舰阵初成

2025-08-19 2062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光绪十九年九月,秋高气爽,海风带着凉意拂过港湾,将各舰桅杆上的黄龙旗吹得猎猎作响。提督衙门的操场上,新绘制的《舰队编成图》铺在巨大的木板上,李和、邓世昌、萨镇冰等人正围着图,用红笔标注各舰的操练区域。

“‘威海’入列后,驻泊威海湾东侧,与‘定远’‘镇远’形成三角防御;‘震洋’驻旅顺,配合‘经远’‘来远’扼守渤海门户。”丁汝昌手持长杆,在图上划出两道弧线,“这样南北呼应,无论日军从黄海哪处来,咱们都能快速集结。”

萨镇冰正用铅笔修改无线电频率表,闻言抬头道:“军门,我己按新编制调整了通讯频道。‘威海’与‘定远’用加密频道A,‘震洋’与‘经远’用频道B,鱼雷艇队单独用频道C,紧急情况下可切换到共用频道,保证指挥畅通。”

邓世昌则盯着“致远”的位置,眉头微皱:“陈金揆这小子,昨日操练时把‘致远’的速射炮射速提到了每分钟五发,比我在时还快!就是编队转向时慢了半拍,得让他多练练。”

李和笑着补充:“我去看过‘致远’的新炮架,陈金揆让人加了个防滑垫,炮手装填时更稳了。这小子心思细,假以时日,‘致远’定能保持住‘北洋快舰’的名号。”

正说着,周福成匆匆跑来,手里举着份电报:“管带,马尾来电,说‘威海’‘震洋’的锅炉管换好了,正在试航,这次连续全速跑了六个时辰,锅炉没出半点问题!”

众人的目光立刻聚到电报上。丁汝昌接过电报,逐字看完,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好!英国工程师这次没糊弄,电报上说‘钢管耐压达200磅,远超设计标准’。让他们抓紧舾装,争取腊月前完成所有测试。”

消息传开,各舰的操练更勤了。萨镇冰接管“平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级无线电设备。他让人把原来的磁石发报机换成了更先进的火花式发报机,信号覆盖范围扩大了一倍。“以后‘平远’就是舰队的‘信号塔’,无论新舰还是旧舰,都能随时联络。”萨镇冰调试着设备,耳机里传来清晰的“嘀嗒”声,那是“致远”发来的问候信号。

李和则忙着熟悉“威海”舰的图纸。他把马尾送来的舱室分布图铺在桌上,一遍遍模拟炮位与鱼雷舱的协同:“速射炮压制时,鱼雷发射最好滞后十秒,等硝烟散开再瞄准,命中率能提高三成。”周福成在一旁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些心得将来都是“威海”舰的操典依据。

邓世昌的“震洋”虽未到港,他却己按图纸搭了个木制指挥台,每天在上面练习转向、炮击的指令。陆战队的士兵们也跟着沾光,天天扛着“龙骧一号”的模型,在模拟的鱼雷舱里钻进钻出,练就了蒙眼装填的本事。“等‘震洋’来了,咱们要让小鬼子看看,什么叫‘舰炮一响,鱼雷就到’!”邓世昌拍着模型,语气里满是期待。

陈金揆在“致远”上也没闲着。他延续了邓世昌“甲板练兵”的规矩,每天天不亮就带着水兵擦拭炮管,正午顶着烈日练瞄准,连吃饭都在炮位旁。有老兵嘀咕“新管带太严”,陈金揆却指着诺华火药炮弹说:“严才能保命!这炮弹威力大,操作差一丝就可能炸膛,我严是为了让弟兄们都活着看到胜仗。”这话一出,再没人抱怨,训练反倒更卖力了。

九月中旬,北洋水师搞了场特殊的操练——让“平远”“致远”模拟“威海”“震洋”的战术,在黄海进行“快速突击”演练。萨镇冰指挥“平远”用速射炮轰击靶船,陈金揆则带着“致远”绕到侧后,发射模拟鱼雷。两舰配合默契,靶船在半小时内就被“击沉”。

丁汝昌在“定远”上用望远镜看完整个过程,对身边的参谋道:“瞧见没?新将领接棒,战术也活了。李和的稳,世昌的勇,镇冰的细,金揆的锐,正好互补。”他顿了顿,又道,“等新舰来了,这股劲拧在一起,就是北洋的底气。”

操练结束后,李和与陈金揆在“平远”舰上碰头。陈金揆递过来一份《协同炮击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威海”与“致远”的配合细节:“李管带,这是我琢磨的,将来‘威海’主攻,‘致远’掩护,咱们试试这样能不能打出‘1+1>2’的效果。”

李和接过手册,见上面连“风速超过三级时,炮口需下调半度”这样的细节都标注了,不由得点头:“好小子,比我想得还细。就按你说的,下次操练咱们试试。”

夕阳西下,黄海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平远”“致远”并排行进,炮管在余晖中闪着金光。李和站在舰桥,望着远处归航的鱼雷艇队,忽然觉得北洋水师的舰阵,就像这黄海的浪涛——旧浪推着新浪,新浪连着旧浪,看似分散,实则早己连成一片。

丁汝昌的话又在耳边响起:“舰队的魂,不在船有多新,而在人有多齐。”李和知道,从李和到陈金揆,从“平远”到“震洋”,这种接力般的传承,才是北洋水师最坚实的根基。

九月的晚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甲板上的热气。水兵们还在擦拭炮管,工匠们在检修设备,电报员在收发信号……每个人都在为开春的新舰入列做准备,为守护这片海疆积蓄力量。

李和握紧了望远镜,镜头里,威海湾的灯火渐渐亮起,像一串守护着海疆的明珠。他知道,等“威海”“震洋”驶入这片港湾,北洋水师的舰阵,定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