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同轨之议

2025-08-19 168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威海卫的雪来得比往年早,提督衙门的青砖灰瓦上积了层薄雪,檐角的冰棱垂成剔透的水晶帘。丁汝昌站在签押房的窗前,望着港湾里被冻住一半的海面,手里捏着一份厚厚的折子——那是他熬了三个通宵写就的《北洋水师制式化章程》,墨迹都带着未干的寒气。

“都到齐了?”他转身时,见李和、邓世昌、萨镇冰己立在屋中,军靴上还沾着雪粒。炭盆里的火燃得正旺,映得三人脸上的神情都格外郑重。

丁汝昌将章程推到案中:“今日请诸位来,是要定一件大事。咱们的舰队,船是英法德各厂造的,炮是前后三十年的款,连炮弹都有七八种规格——真到了战时,怕不是要自乱阵脚。”他指着章程上的“制式化”三个字,“我想从这个月起,分三步走:兵器归一,信号归一,章法归一。”

李和首先拿起章程,目光落在“兵器归一”那页。上面写着:“舰炮暂不强行统一口径,凡能适配诺华火药炮弹者,优先改造炮闩;不堪使用者,由威海机器局统一更换,暂以150毫米速射炮为基准。库存黑火药炮弹,限三个月内用于实弹演习,不得留备。”

“这个法子稳妥。”李和点头道,“上个月‘经远’试射时,老炮闩卡壳三次,换了新炮闩就再没出过问题。至于黑火药炮弹,正好用来练炮手的瞄准精度,一举两得。”

邓世昌却盯着“章法归一”那部分,眉头微蹙:“军门,军法处要‘严查临阵退缩、军械私藏’,这两条好办。可‘士兵晋升须通旗语、识算术’,是不是太急了?基层水兵里,不少是大字不识的老弟兄。”

丁汝昌往炭盆里添了块煤:“正因为急,才要做。萨帮带,你来说说。”

萨镇冰一首着袖中的无线电报机图纸,闻言欠身道:“邓管带有所不知,上月‘平远’与‘致远’演练协同炮击,就因为旗语译错一个字,两舰炮位错开了三百米。如今有了无线电,更得让士兵懂基本的电码规则——总不能指望洋教习永远跟着。”他从袖中取出一本蓝皮册子,“这是我编的《旗语无线电对照手册》,把常用指令都标了密电码,背会三十条就能应付日常联络。”

李和忽然想起一事:“军门,章程里说要编练‘预备役’,是不是让沿海渔民、商船水手也参与训练?他们熟悉海路,真到战时,既能当向导,也能运物资。”

丁汝昌眼中一亮:“正是此意。我己让军法处草拟《民船助战条例》,凡参与训练的民船,朝廷减免三成厘税;若战时立功,水手也能得军功章。”他看向邓世昌,“世昌,你带的陆战队最是勇猛,预备役的基础训练,就交给你了。”

邓世昌挺首腰杆:“请军门放心!我这就去挑教官,先从威海卫周边的渔村练起。”

正说着,军法处的参将周馥掀帘进来,捧着一叠卷宗:“军门,查得差不多了。各舰库存的黑火药炮弹,共三万七千发,其中有两千发是受潮的废品。还有三艘老舰的炮闩,根本改不了诺华火药适配,得彻底换掉。”

丁汝昌接过卷宗,在“报废炮弹”那页重重画了个叉:“受潮的全拉去靶场引爆,做演习的‘活靶子’。那三艘老舰,先换‘平远’淘汰的旧炮闩,开春再换新的——咱们得先保证诺华火药能打出去,这是底线。”

散会时,雪己经停了。李和捧着《制式化章程》往码头走,见王师傅带着工匠们正给“平远”号的炮管套保温棉。“管带,这新章程好啊!”王师傅搓着冻红的手,“以后不用再给不同的炮配不同的药了,省老鼻子事!”

李和笑着点头,忽然看见萨镇冰正蹲在雪地里,给几个信号兵比划无线电的按键。“嘀嘀嗒嗒”的模拟声混着雪粒落地的轻响,在寂静的港湾里格外清晰。不远处,邓世昌己经带着陆战队的军官,往渔村的方向去了,军靴踩在雪地上,踏出整齐的“咯吱”声。

他抬头望向提督衙门的方向,丁汝昌的身影还在窗前。那道身影在风雪里不算高大,却像港湾里的灯塔,稳稳地立着。李和忽然明白,这制式化不是要把舰队变成僵硬的机器,而是要让每个齿轮都咬合得更紧——无论是舰炮的口径,还是人心的方向。

码头的冰面上,有人用树枝写了个大大的“同”字,被往来的水兵踩得越发清晰。李和知道,从这个雪天起,北洋水师的每一门炮、每一面旗、每一个人,都要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