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的春天带着海雾,水师学堂的一间教室里,十几个学生围着一台奇怪的机器,眼睛都不眨。这是李和托人从英国买来的无线电发报机,铜制的天线架在屋顶,像根细长的辫子。
“摩尔斯电码记住了吗?”李和拿着一张纸,上面画着点和划,“一点是‘·’,一划是‘—’,‘滴哒’是A,‘哒滴滴滴’是B……”
学生们跟着念,声音里满是新奇。其中一个叫严复的学生,学得最快,己经能断断续续发几个字母了。“管带,这玩意儿真能把字传到旅顺去?”他指着发报机,一脸不信。
“当然能。”李和拍着机器,“等调试好了,我让旅顺那边也装一台,咱们就能隔着大海说话了。”
正说着,舒尔茨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线圈:“李管带,我给这机器加了个感应线圈,能让信号传得更远。”他把线圈接在发报机上,“试试?”
李和让严复发了个“威海”的电码。发报机“滴滴哒”响了起来,天线在风中轻轻摇晃。过了半个时辰,旅顺那边派人骑马送来消息:“收到‘威海’二字,信号清晰。”
教室里爆发出欢呼。严复激动得脸都红了:“真收到了!这玩意儿比信鸽还快!”
消息传到丁汝昌耳朵里,他立刻让人在“定远”舰上也装了一台。试航那天,“定远”驶出威海湾五十里,发回的电码依旧清晰。“以后舰队分散巡航,就能靠这个联系了。”丁汝昌看着电报纸,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李和却没满足。他让学生们拆开发报机,研究里面的零件:“这线圈、电容,咱们的军工厂能不能做?”
学生们研究了半天,摇了摇头:“线圈还行,电容得用云母片,咱没有。”
“去烟台洋行买。”李和道,“先买一批,让工匠们照着做,总有一天能自己做出来。”
三月底,无线电报正式在北洋水师启用。“济远”舰在朝鲜西海岸巡航,用发报机传回消息:“发现日军三艘运输船,正向仁川行驶。”比原来的信鸽快了整整一天。
李和拿着电报纸,心里踏实多了。他知道,这小小的发报机,能让舰队的眼睛更亮,耳朵更灵。以后不管日军有什么动静,他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夕阳西下,水师学堂的教室里还亮着灯。学生们围着发报机,一遍遍地练习发报,“滴滴哒”的声音在暮色中回荡,像在为这新生的技术,唱着欢快的歌。
第三十六章 光绪十八年西月:陆战扩编忙
威海卫的训练场被春雨浇得泥泞,五千名陆战队士兵列成方阵,身上的新军装还带着浆洗的硬挺。张保仔穿着笔挺的军官服,手里拿着指挥刀,声音洪亮如钟:“正步——走!”
士兵们踩着泥水前进,脚步却整齐划一。这些士兵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招来的农民,脸上还带着青涩,但眼神里透着股狠劲。李和站在观礼台上,看着他们踢正步、练刺杀,心里很是满意。
“管带,这是新练的格斗术。”张保仔指着场中,两个士兵正在对打,动作迅猛,招招致命,“是从少林寺请的武师教的,近身搏斗很管用。”
李和点头:“不错。再练些登陆作战的本事,比如爬云梯、炸碉堡,以后说不定用得上。”他指着远处的靶场,“枪法也得练,每天至少五十发子弹,保证人人都是神枪手。”
训练间隙,士兵们被分到军工厂和船厂帮忙。王二柱跟着赵师傅学打铁,抡大锤的胳膊都肿了,却没喊一声累。“赵师傅,这铁能打炮吗?”他擦着汗问。
“能啊,”赵师傅笑着说,“等你练好了,就给你打门小炮,让你当炮兵。”
李和看着这一幕,忽然对张保仔道:“让士兵们轮流去军工厂学手艺,既能帮工,又能学技术,一举两得。”
张保仔点头:“我这就安排。”
西月底,陆战队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演习。士兵们乘坐小艇登陆,用炸药炸开“碉堡”(用泥土堆的假碉堡),然后冲进去“歼灭敌人”。李和看着他们熟练地操作炸药、架设云梯,心里很是欣慰。
丁汝昌也来观看演习,看着陆战队的勇猛,笑道:“有这支部队,以后登陆朝鲜,就不怕日军了。”
李和却没放松:“还得练。日军的陆军也不是吃素的,咱们得比他们更强。”
夕阳下,陆战队的士兵们唱着军歌返回营地,歌声在海面上回荡。李和知道,这五千名士兵,将是北洋水师最坚实的后盾。等他们练好了,不管是登陆作战,还是守卫军港,都能派上大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