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锋芒初露

2025-08-19 218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秋老虎肆虐的九月,威海卫港湾里飘着一股奇异的甜香。这是“诺华火药”量产的味道——天津机器局的蔗糖提纯车间日夜开工,蒸汽带着蔗糖的气息,与海雾缠在一起,成了水师营垒里新的标志性气味。

李和站在“平远”号的弹药舱里,看着水兵们将新炮弹码放整齐。弹壳上不再是日军那种刺眼的红色,而是刷着沉稳的靛蓝色,尾端用白漆写着一个小小的“诺”字。王师傅带着工匠,正用卡尺测量弹壳与炮膛的间隙,嘴里念叨着:“差一丝都不行,这火药脾气顺,但也得伺候好。”

“管带,丁军门让各舰管带去提督衙门开会。”周福成钻进来,手里拿着顶遮阳帽,“听说有重要情报。”

李和心里一动,跟着他往岸上走。刚到提督衙门口,就见邓世昌、萨镇冰等人都到了,脸上神色凝重。走进签押房,只见丁汝昌正对着一幅海图皱眉,桌上摆着几份电报,最上面的一份盖着“军机处密发”的印章。

“诸位,”丁汝昌抬起头,声音低沉,“日军联合舰队在长崎进行秋季大操,谍报说,他们的‘浪速’‘高千穗’两舰,换了新的主炮,还加了不少红色炮弹。”

萨镇冰接口道:“我水师学堂的留日学生传回消息,说日军最近在研究‘丁字战法’,想利用速射炮的优势,穿插分割我舰队。”

李和看着海图上标注的日军舰队位置,忽然道:“他们换炮,咱们也换了;他们搞新战术,咱们也练了新操典。现在,就差火药了。”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我提议,下个月的黄海巡航,各舰都换上‘诺华火药’,让日本人瞧瞧。”

邓世昌立刻附和:“我看行!老是藏着掖着,反而让他们觉得咱们怕了。正好让‘济远’‘广乙’配合,搞一次实弹演习,就选在济州岛以西——那是日军常走的航线。”

丁汝昌沉吟片刻,手指在海图上敲了敲:“可以,但有三条规矩:第一,演习区域必须在公海,不得靠近朝鲜海岸;第二,遇着日舰,只展示,不开火;第三,‘诺华火药’的性能,绝不能让他们摸清底细。”

散会时,李和被丁汝昌单独留下。老提督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锦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枚金灿灿的勋章——这是光绪帝特意赏赐的“御赐金牌”,表彰他提议改良火药有功。

“这牌子,你受得起。”丁汝昌把勋章递给李和,“但记住,勋章是给过去的,海疆才是给将来的。‘诺华火药’再好,也得靠人用。”

李和接过勋章,只觉得沉甸甸的。他忽然想起实验室里那瓶蔗糖,平凡无奇,却在众人的智慧里,变成了守护海疆的利器。

十月初,北洋水师主力舰编队启航,开始黄海巡航。“定远”“镇远”居中,“平远”“致远”等舰分列两翼,队列比上次更紧凑,炮口也擦拭得锃亮。李和站在“平远”号的舰桥上,看着水兵们将“诺华火药”的炮弹推进炮膛,动作娴熟而沉稳——这一个月来,他们每天都在练,闭着眼睛都能摸到装填的位置。

巡航第三天午后,瞭望哨忽然高喊:“发现日舰!三艘,向我舰驶来!”

李和举起望远镜,果然看到远处海面上出现三个黑点,桅杆上的太阳旗格外刺眼。他立刻下令:“各炮位准备!装弹,不击发!”

信号旗在“平远”舰桅顶升起,整个舰队迅速变换队形,从纵队变成横队,像一道钢铁城墙,拦住了日舰的去路。“定远”号的主炮缓缓转动,炮口正对着领头的日舰——正是那艘换了新主炮的“浪速”号。

日舰明显犹豫了,减速在两海里外停下。李和看到“浪速”号的甲板上,有人举着望远镜往这边看,还指指点点。他忽然对炮术长道:“给他们露一手。用‘诺华火药’,打一发空包弹,让他们听听声音。”

炮术长一愣:“空包弹?”

“对,就用装了火药的空弹壳,让他们听听这火药的爆速。”李和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轰!”“平远”号的速射炮发出一声沉闷而有力的轰鸣,与黑火药那种清脆的炸响截然不同,更像是闷雷滚过海面。硝烟散去后,李和清楚地看到,“浪速”号的甲板上,那些原本站着的水兵,一下子都蹲了下去。

紧接着,“致远”“靖远”也相继鸣炮,都是同样沉闷的响声。十二艘舰船的炮声连成一片,在海面上回荡,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压得日舰不敢动弹。

没过多久,日舰挂出了信号旗:“我舰只是巡航,无意冒犯。”然后调转船头,向着东南方向退去,速度比来时快了不少。

甲板上爆发出会心的笑。王师傅凑到李和身边,得意地说:“听见没?咱这火药的响声都比他们的吓人!”

李和望着日舰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那沉闷的炮声里,藏着比威力更重要的东西——那是自信,是底气,是一个古老民族在面对挑战时,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从容。

夕阳西下,舰队继续巡航。李和把那枚“御赐金牌”取出来,放在甲板上,让海风吹拂。金牌在暮色中闪着光,却不如炮口的寒光耀眼,也不如水兵们脸上的笑容明亮。

他知道,“诺华火药”不是终点。前路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要造自己的速射炮,要练更灵活的战术,要让更多的中国工匠掌握化学知识。但至少此刻,他们己经证明,只要肯学习,肯创新,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远处的海面上,炮声的余韵渐渐消散,但那股淡淡的甜香,却仿佛融入了海风里,伴随着北洋水师的舰船,向着更深的海洋驶去。而在看不见的地方,新的挑战正在酝酿,但李和知道,他们己经准备好了——用智慧做药引,以勇气为药捻,去点燃属于中国海疆的,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