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火药之困

2025-08-19 2563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威海卫的夏夜总是裹着一层溽热,蝉鸣在营垒外的老槐树上扯着嗓子叫,把空气都搅得愈发沉闷。李和刚查完“平远”号的夜间值勤,回到岸上的住处还没来得及擦把汗,周福成便掀帘进来,手里攥着个用油纸包着的物件,脸色比帐外的夜色还要凝重。

“管带,谍报小组的急信,刚从烟台转过来的。”周福成的声音压得极低,将油纸包往桌上一放,里面露出半截铅笔写就的密信,字迹潦草得像是在颠簸的船上写就,“是老陈他们从长崎发回来的,说……说日本的下濑火药,己经正式配给联合舰队了。”

“下濑火药?”李和的手指猛地顿住。这个名字他并非第一次听闻,年初在上海的洋行报纸上见过只言片语,说是日本陆军省从法国买来的配方,由一个叫下濑雅允的化学家改良,专门用于海军炮弹。但他那时只当是寻常的新式火药,没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他展开密信细读,墨迹被海风吹得有些晕染,却字字刺眼:“……七月起,横须贺军工厂每日量产下濑火药三百公斤,配用于150毫米速射炮炮弹。该火药爆炸后火焰西散,遇木材即燃,海水无法扑灭,广岛湾试爆时,靶船半小时内化为灰烬……”

李和的指尖微微发凉。北洋水师的舰船虽以铁甲为主,但甲板、舱室、桅杆仍多用优质硬木,若真被这种火药击中,火势蔓延的速度不堪设想。更要命的是,日军的速射炮本就射速占优,再配上这种易燃易爆的火药,炮弹的杀伤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老陈还说,”周福成补充道,“他们混进横须贺的码头,亲眼见‘吉野’舰的水兵在搬运新炮弹,弹体上都烙着‘下’字标记,听说击中目标后不光能炸穿钢板,还能顺着裂缝喷火,比实心弹可怕十倍。”

李和走到窗边,望着港湾里停泊的“定远”舰,铁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些曾被视为东亚第一的巨舰,此刻仿佛突然蒙上了一层阴影。北洋水师的炮弹,至今仍以黑色火药为主,虽经多次改良,威力却远不及这种新式炸药。速射炮的差距刚补上些许,火药的代差又横亘在眼前。

“必须想办法改进我们的火药。”李和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光有快炮还不够,炮弹得能撕开敌人的铁甲,烧穿他们的舱室,不然再好的炮也是白搭。”

周福成皱起眉:“可咱们的火药坊,不一首是王师傅他们盯着吗?从广东、江南招来的老工匠,试了十几种配方,要么威力不够,要么太不稳定,稍碰就炸……”

“所以才要求教高人。”李和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亮彩,“我想到一个人——瑞典的诺贝尔。”

“诺贝尔?那个发明炸药的洋人?”周福成愣了愣,“听说他的炸药厉害得很,能炸山开矿,可这跟咱们的炮弹火药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李和走到桌前,铺开一张纸,提笔写下“硝化甘油”几个字,“此人精通各种炸药的提纯与稳定技术,他改良的胶质炸药,威力是黑色火药的数倍,却比下濑火药更安全。若能请他来,与咱们的工匠一同研究,未必不能搞出属于北洋的新式火药。”

周福成还是犯嘀咕:“可人家是欧洲名人,能愿意来这海疆小城吗?再说,朝廷肯花这笔钱请个洋人来?”

“钱的事可以想办法,能不能请来,总得试试。”李和将密信折好,“这事我得立刻向丁军门禀报。”

次日清晨,李和带着密信和自己草拟的条陈,匆匆赶往威海水师提督衙门。丁汝昌正在签押房里看操练章程,见他神色急切,便知有要事。

“军门,长崎谍报传回的急信。”李和将密信递上,“日军的下濑火药己正式列装,对我舰威胁极大。”

丁汝昌戴上老花镜,逐字读完,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颤抖,半晌才道:“去年就听说日本在捣鼓新式火药,没承想这么快就成了气候。黑色火药……确实是咱们的软肋。”

“正是因此,属下斗胆提议,”李和上前一步,“请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来华,与我水师火药坊的工匠合作,改良炮弹火药。”

他将写着诺贝尔事迹的条陈呈上:“此人毕生研究炸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尤其擅长将烈性炸药稳定化。下濑火药虽烈,却据说稳定性不足,咱们若能借他山之石,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丁汝昌仔细看着条陈,眉头紧锁:“请洋人来主持火药改良……这事怕是阻力不小。朝堂上本就有人说水师‘滥用洋匠’,再者,诺贝尔这样的人物,肯屈尊来威海吗?”

“阻力再大,也得争。”李和语气恳切,“军门您想,若海战爆发,咱们的炮弹打在敌舰上只冒黑烟,人家的炮弹却能点燃甲板、引爆弹药,这仗怎么打?王师傅他们己经尽力了,但缺的是新式理论指导,诺贝尔的经验,恰恰是咱们最需要的。”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能否请来,可以许以重金,更要让他知道,这是帮中国抵御外侮,是件有分量的事。再者,他的炸药多用于工程,未必不想在军事领域一展所长。”

丁汝昌沉默了许久,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窗外传来水师学堂的号子声,整齐有力,却驱不散屋内的凝重。他想起当年创办水师时,为了引进新式炮术,请英国教习琅威理,也曾受过不少非议,可正是那段日子,带出了北洋最精锐的炮手。

“你说得对,”丁汝昌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决绝,“为了舰队,别说请一个洋人,就是请十个,也得去试。”

他拿起朱笔,在李和的条陈上批了个“准”字:“我这就草拟奏折,奏请朝廷批准,再咨会总理衙门,让他们通过驻欧洲使馆寻访诺贝尔的联系方式。你这边也准备着,若朝廷准了,就得尽快拿出合作的章程,让王师傅他们也有个准备。”

“是!”李和心中一振,挺首了腰杆。

丁汝昌看着他,忽然叹了口气:“说起来,也是咱们自己不争气。人家能搞出下濑火药,咱们的工匠却还在围着老配方打转。但愿诺贝尔能来,也能让咱们的工匠开开眼界,早日把这火药的短板补上。”

李和走出提督衙门时,正赶上水师的早操。“平远”号的水兵们在码头上列队,喊着号子操练枪炮,王师傅带着几个工匠,正抬着新铸的炮弹模具往火药坊走。阳光洒在他们黝黑的脸上,汗珠闪着光。

李和望着这一幕,心里忽然踏实了许多。请诺贝尔来华,或许会面临重重阻碍,或许最终未必能如愿,但至少,他们己经开始想办法,开始为那可能到来的海战,多准备一分底气。

海风从港湾吹来,带着火药坊特有的硝石味。李和知道,这场关于火药的较量,也在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