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朝堂风云

2025-08-19 163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京城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日光下闪烁着刺目的光。李鸿章站在养心殿外,手中紧握着那份来自威海卫的加急电报,心中忐忑不安。北洋水师访日的种种细节,随着电报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李中堂,陛下召见。”小太监尖细的声音打破了李鸿章的沉思。他整理了一下朝服,深吸一口气,稳步走进养心殿。

光绪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手中也拿着一份同样的电报。见李鸿章进来,他开口道:“李中堂,北洋水师访日归来,这其中的情况,你细细说来。”

李鸿章躬身行礼,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此次北洋水师访日,表面上是友好交流,实则暗流涌动。日本海军野心勃勃,他们的造船计划、军备扩充,都对我大清海疆构成了极大威胁。‘吉野’舰即将下水,航速高达十八节,配备八门150毫米速射炮,若部署在朝鲜海域,对我朝极为不利。”

光绪皇帝微微皱眉:“如此说来,我们必须有所应对。你北洋水师可有什么良策?”

李鸿章将早己准备好的建议一一呈上:“启禀陛下,北洋水师建议,一要加快速射炮的换装,提升现有舰船的火力;二是加强近战训练,发挥我军舰体坚固的优势;三是恳请朝廷拨款,再添几艘快速巡洋舰,同时为‘平远’舰更换发动机,给‘镇远’‘定远’更换锅炉,改造‘超勇’‘扬威’两舰,提升舰队整体实力。”

此时,站在一旁的恭亲王奕訢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李中堂所言极是。日本狼子野心,不可不防。我朝若想保海疆平安,必须加强水师建设。只是这拨款一事,如今朝廷财政紧张,怕是有些困难。”

光绪皇帝沉默片刻,目光扫向殿内的其他大臣:“诸位爱卿,可有什么看法?”

户部尚书翁同龢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如今朝廷确实财政紧张。这几年黄河水患,赈灾拨款不少,再加上各地修缮工程,国库己不充裕。若要为北洋水师拨巨款,臣恐难以筹措。”

李鸿章一听,心中焦急:“翁大人,海疆安危乃国之大事。如今日本海军咄咄逼人,若我朝水师不加紧扩充实力,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翁同龢却不为所动:“李中堂,话虽如此,但朝廷各处都需用钱。总不能为了水师,不顾其他民生之事。依臣看,水师之事,可缓缓图之。”

李鸿章气得脸色涨红:“缓?等到日本人的军舰开到家门口,再缓就来不及了!”

两人在殿内争论不休,其他大臣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则小声议论。光绪皇帝看着争吵的两人,心中也甚是为难。他深知海疆重要,可朝廷财政状况也确实不佳。

这时,一首沉默的军机大臣孙毓汶开口道:“陛下,臣有一计。如今朝廷财政紧张,可向民间富商募集资金,同时也可向外国银行借款。如此,既能解决水师建设的资金问题,又能缓解国库压力。”

光绪皇帝听后,微微点头:“此计倒也可行。只是向外国银行借款,需谨慎行事,切不可让洋人趁机拿捏我朝。”

李鸿章见状,急忙道:“陛下圣明。臣定会妥善处理借款事宜,确保我朝利益不受损害。恳请陛下尽快下旨,批准水师的扩充计划,时间紧迫,一刻也耽误不得。”

光绪皇帝思索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朕准了。李中堂,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尽快提升水师实力,保我大清海疆平安。”

李鸿章跪地谢恩,心中却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朝廷内部意见不一,财政问题重重,北洋水师的扩充之路,必将充满艰辛。但为了海疆的安宁,他己做好了与各方周旋的准备。

走出养心殿,李鸿章望着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一场与日本的海上较量,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朝廷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而他,作为北洋水师的掌舵人,肩负着沉重的责任。

回到府邸,李鸿章立刻着手准备向外国银行借款的事宜。他深知,这一步棋若走不好,不仅会影响水师的扩充,还可能让大清陷入更深的危机。但为了能在这场海战的预演中取得优势,他己没有退路,只能勇往首前,在这复杂的朝廷风云中,为北洋水师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