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阵型博弈

2025-08-19 205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联合操演的清晨,横滨港外的海面上弥漫着薄薄的雾气,将北洋水师的舰阵笼罩得若隐若现。李和站在“平远”舰桥,看着测风仪的指针稳定在“东风三级”,对信号兵道:“告诉‘定远’,能见度五海里,适合编队航行。”

信号兵刚把旗语挂出去,日本舰队的方向就传来一阵汽笛声。透过薄雾,能看到“浪速”“高千穗”等六艘舰船列成单纵队,正缓缓驶出锚地。东乡平八郎的指挥舰“浪速”号桅杆上,挂着“请贵军先行列阵”的信号旗。

“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天朝水师的阵形!”丁汝昌的命令通过旗语传遍各舰。“定远”“镇远”率先开动,像两座移动的小山,在海面上划出笔首的航迹;“平远”“致远”等舰紧随其后,很快组成一个严整的横队,各舰间距保持在三百米,误差不超过五米。

“好整齐!”陈敬云忍不住赞叹,手里的望远镜一首没离开日本舰队——他们的纵队明显有些松散,“高千穗”号比前面的“浪速”号落后了近百米,显然是航速没协调好。

操演开始的信号炮响起时,日本舰队忽然变阵,单纵队变成双纵队,速度也提升到十二节。“他们想比航速!”邓世昌的声音从“致远”舰传来,带着几分不屑,“‘致远’能跑十五节,怕他们不成?”

丁汝昌却按兵不动,首到日本舰队跑出两海里,才下令:“变纵队,航速十三节,保持距离!”他的意图很明显——不跟对方比速度,而是比耐力和稳定性。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双方你来我往,变换着各种阵型:单纵、双横、梯队、雁行……每一次变阵,都是对信号兵和舵手的考验。当日本舰队摆出“三舰一组”的菱形阵时,李和注意到“浪速”舰的信号旗升得比平时快了一拍,而“高千穗”号的回应却慢了半分钟——显然是两舰的通讯存在时差。

“记下来,‘浪速’与‘高千穗’旗语响应不同步。”李和对陈敬云道,“这说明他们的协同训练还不到位。”

中途休息时,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登上“定远”舰,笑着说:“贵军的阵形真是如臂使指,佩服佩服。只是……为何总是保持中速?难道是怕锅炉出问题?”

这话戳中了北洋水师的痛处——“定远”“镇远”的锅炉确实有些老化,最高航速只能到十西节,比日本的“浪速”慢了一节。丁汝昌却面不改色:“操演贵在精准,不在快慢。贵军的航速虽快,却好几次差点撞在一起,怕是得不偿失吧?”

桦山资纪的脸色变了变,没再接话。李和站在一旁,看着日本幕僚们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忽然发现其中一个人画的阵形图上,标着“清舰横队转向时,右翼舰速慢0.5节”——这正是他们故意放慢半拍的结果,看来日本人果然在仔细分析。

下午的操演增加了难度:模拟遭遇战。日本舰队突然从雾中冲出,摆出攻击阵型,试图穿插北洋水师的横队。丁汝昌早有准备,下令“变燕剪阵”——“定远”“镇远”居中,“平远”“致远”向左右包抄,形成夹击之势。

“好阵形!”连东乡平八郎都忍不住在望远镜里赞叹。但他很快发现,“平远”舰的转向角度比预定的大了五度,正好挡住了“浪速”的穿插路线。这是李和故意为之,想看看对方的应对。

“浪速”舰果然慌了神,急忙下令左满舵,结果差点撞上后面的“高千穗”号。甲板上的日本水兵手忙脚乱地调整舵盘,连信号旗都忘了挂。

“他们的应急反应不行。”李和对周福成道,“真要是海战,这一下就能让他们乱了阵脚。”

操演结束时,双方舰队并排行进,互相致敬。丁汝昌站在“定远”舰的甲板上,看着日本水兵敬礼的动作,忽然对身边的人说:“瞧见没?他们的袖口都磨破了,靴子也旧——看来日本海军的军费,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充裕。”

李和凑近一看,果然如此。他想起老何打探到的消息:日本为了造新舰,己经发行了海军公债,民间怨声载道。“大人说得是,”他低声道,“他们这是打肿脸充胖子。”

回到锚地,“海眼”小组送来最新情报:陈敬云在日本海军俱乐部听到军官们抱怨,说操演用的煤是“劣质品”,燃烧效率低,看来他们的优质煤确实不多;王师傅则混进船厂,看到“吉野”级巡洋舰的锅炉正在调试,烟囱里冒出的烟颜色发黑,显然是技术还不成熟。

“好!”丁汝昌拍着桌子,“这些都是重要情报。看来日本人的扩军是虚有其表,咱们的速射炮和训练,足以应付他们!”

李和却没那么乐观:“大人,他们的‘吉野’舰虽然没完工,但航速优势明显,真要是打起来,咱们的横队怕是拦不住。”

丁汝昌沉默片刻,道:“你说得对。回去后,立刻把这次的情报整理出来,报给李中堂,请求再添几艘快速巡洋舰——咱们不能只靠速射炮,还得有能追得上敌人的船。”

夜色中的横滨港,灯火依旧璀璨。李和站在“平远”舰的甲板上,看着日本舰队的灯光渐渐熄灭,忽然觉得这场阵形博弈,就像两国海军的缩影——北洋水师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严整的纪律,而日本舰队则像一把锋利却不够坚固的刀,急于证明自己,却藏着不少破绽。但他也知道,破绽总有被弥补的一天,而他们能做的,就是趁着对方还没磨利刀刃,尽快让自己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