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长崎暗流

2025-08-19 194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长崎的街道比威海卫更显拥挤,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倒映着两旁町屋的格子窗。李和跟着参观队伍走在桥上,看着桥下乌篷船里的渔夫撒网,耳边却飘来几句日语对话,是两个穿着和服的妇人在议论:“这些清国水兵看起来好壮实,比咱们的兵高半个头呢。”“壮有什么用?听说他们的船还是十年前的老古董……”

“听见没?”周福成低声道,“小鬼子门缝里看人。”

李和没接话,目光落在街角一个修鞋摊前的男人身上。那人穿着灰色短褂,手里拿着锥子,眼睛却时不时瞟向队伍里的军械官——正是伪装成“海眼”成员的王顺。王顺似乎察觉到了,弯腰系鞋带时,悄悄将一张画着船锚的纸片塞进了鞋膛。

这是“海眼”的暗号:发现可疑人员盯梢。李和不动声色地加快脚步,赶上前面的丁汝昌,用英语低声道:“大人,尾巴来了,至少三个。”

丁汝昌点点头,对身边的日本陪同官笑道:“贵国的街道真干净,比伦敦的牛津街还整洁。不知道长崎造船厂离这儿远不远?我们这些军人,见到船坞就像见到老朋友。”

陪同官是个叫东乡平八郎的少佐,闻言立刻躬身:“提督有兴趣,下官这就安排。不过今日恰逢周末,船厂工人休息,只能在外围参观。”

“能看外围就好。”丁汝昌笑得一脸和善,李和却注意到他捏着折扇的手指紧了紧——东乡平八郎这个名字,他在英国海军年鉴上见过,此人曾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深造,是日本海军里少有的“知华派”。

队伍转向造船厂方向,李和故意落在后面,与扮作译员的陈敬云并肩而行。陈敬云用英语说道:“刚才在码头看到他们的储煤场,堆垛是梯形的,每层高约五尺,一共十二层,估算下来至少有三千吨——够三艘巡洋舰跑一个月。”

“记下来。”李和用靴尖踢了踢路边的石子,“再看船坞,注意龙门吊的起重能力,缆绳粗细能看出名堂。”

造船厂的铁门紧闭,门口站着两个挎着步枪的卫兵。东乡平八郎拿出通行证,卫兵却多打量了北洋官兵几眼,才慢吞吞地开门。李和的目光立刻被左侧的船坞吸引——那是一个干船坞,里面没有舰船,却能看到底部铺着厚厚的钢板,边缘有轨道延伸出来,显然是能容纳万吨级舰船的大型船坞。

“这船坞是前年建成的,”东乡平八郎介绍道,“能修我们最大的‘松岛’号巡洋舰。”

李和注意到船坞角落堆着一些钢管,口径约莫十二寸,管壁上有螺旋纹路。“这是炮管坯料?”他故作好奇地问。

东乡平八郎的眼神闪了一下:“只是普通的锅炉管,大人看错了。”

陈敬云在一旁用铅笔快速记录,笔尖在本子上划出“12寸炮管×12根”的字样,随即又画了个船锚——表示信息待确认。李和点点头,转身看向右侧的龙门吊,只见吊臂上挂着一块铭牌,上面用英文写着“承重50吨”。“比咱们旅顺船坞的差些,”他对丁汝昌笑道,“咱们的能吊60吨。”

丁汝昌哈哈一笑,没接话,却用扇子在李和手背轻轻敲了敲——这是让他适可而止的意思。

离开造船厂时,李和发现盯梢的人换成了两个穿洋装的年轻人,正假装在咖啡馆里喝咖啡。他忽然想起老何早上的汇报:长崎有个“兴亚会”,表面是中日文化交流组织,实则是日本海军的情报站。看来这些人,就是“兴亚会”的探子。

傍晚回到舰上,各舰的“海眼”成员陆续送来情报。老何带来的消息最让人在意:他在菜市场听到几个搬运工说,昨晚有三艘运煤船悄悄驶入吴港,船身吃水很深,甲板上盖着帆布,像是装着重型武器。

“吴港是日本海军的核心基地,”丁汝昌在海图上圈出位置,“看来他们在偷偷增兵。李和,明天你带两个人,借着参观神户港的机会,去确认一下运煤船的数量。”

“是。”李和看着桌上的情报汇总,忽然发现陈敬云画的炮管坯料旁边,多了一行小字:“管壁厚度约3寸,符合英制12寸炮标准。”他心中一沉——日本人果然在偷偷造大口径舰炮。

夜色渐深,“平远”舰的甲板上只有几盏桅灯亮着。李和站在速射炮旁,王师傅正借着灯光调整炮栓。“管带,今天在船厂看到的钢管,我敢肯定是炮管,”王师傅压低声音,“我在德国学过炮管锻造,那螺旋纹是膛线的预制纹路,错不了。”

李和摸了摸炮衣下冰凉的炮管,忽然觉得这场访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对方的野心,也照出了自己的短板。“明天去神户,”他对王师傅道,“你也跟着去,扮成我的随从——你的眼睛比谁都毒。”

王师傅咧嘴一笑,露出两排被煤烟熏黄的牙:“放心,管带,只要让我看一眼炮闩,我就知道这炮能打多快。”

海风带着长崎港的烟火气吹来,远处的日本军舰上,探照灯正一圈圈扫过海面,像是在寻找什么。李和知道,今夜的长崎港看似平静,水下却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彼此,而这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