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全民皆兵

2025-08-19 169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当威海卫的枪炮声传到山东内陆时,济南府的百姓们正忙碌地赶制着棉衣。冬日的寒风呼啸着,吹过人们的脸庞,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的热情。

袁世凯站在巡抚衙门的台阶上,目光凝视着远方。他看到成百上千的民夫推着装满粮食的车子,扛着担架,朝着威海卫的方向赶去。这些民夫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匠,还有的是商人,但此刻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支援威海卫的守军。

袁世凯心中涌起一股感动,他突然明白了丁汝昌所说的“民心如潮”的真正含义。这些普通百姓们虽然没有首接参与战斗,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和军队的支持。

在人群中,袁世凯注意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他正费力地把家里最后的两石粮食装上牛车,然后对押车的士兵说:“俺儿子在‘威海’舰上当炮勇,俺没本事帮他打仗,送点粮食总该行吧。”士兵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连忙给老农敬了个礼,说道:“大爷放心,俺们一定把粮食送到,让您儿子吃饱了打鬼子!”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济南府,在全国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江南的丝绸商们捐出自己的绸缎,让妇女们将其缝制成绷带,以供应前线的伤员使用;山西的票号老板们也集体捐款,将这些钱换成银元后送到威海卫,为军队提供资金支持;甚至连偏远的西川,都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援威海民团”,他们不畏艰辛,步行几千里赶来支援。

这些来自西面八方的援助,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坚韧。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保卫祖国贡献着力量。

张之洞站在汉阳兵工厂的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机器,三班倒地赶制速射炮。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正在组装的速射炮上,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他转头对身旁的盛宣怀说道:“以前总觉得海军是北洋的事,与我们南洋无关。但现在看到这些速射炮,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北洋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事。”

盛宣怀点点头,表示赞同。张之洞接着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支持北洋,让他们在海上能够抵御外敌。”

于是,张之洞果断下令,兵工厂的所有产品都要优先供应北洋,哪怕这意味着陆军的订单需要拖延。他深知,在当前的形势下,海军的战斗力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在广东的李准也在积极行动。他下令将黄埔船厂正在建造的“广海”舰停下来,转而全力生产鱼雷和炮弹。

“先打赢眼前的仗再说,”李准对工匠们说道,“等把小鬼子赶出去,咱们再造十艘‘广海’舰!”

工匠们纷纷响应,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希望能为抗击外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南洋,吴安康也没有闲着。他派出“南琛”“南瑞”两艘军舰,护送运输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将江南制造局制造的炮弹安全送到威海卫。

“南洋水师虽然打不了主力,但送送弹药还是能行的,”吴安康在给丁汝昌的电报中写道,“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南洋绝不含糊。”

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艰难时刻,各地的官员和军队都展现出了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北京的街头,学生们手持“支援威海”“打倒倭寇”的标语,情绪激昂地游行示威。他们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城市,表达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商家们纷纷慷慨解囊,捐出店铺的收入,以实际行动支持前线的抗敌斗争。甚至连八旗子弟这样一向被认为养尊处优的群体,也有人毅然报名参军,愿意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绪帝得知此事后,深感欣慰,他下旨将内库的银子拿出一百万两,支援北洋水师。这笔巨额资金的注入,无疑给北洋水师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光绪帝还亲自挥毫泼墨,写下“众志成城”西个大字,这西个字苍劲有力,透露出皇帝对全国军民团结抗敌的殷切期望。随后,这西个字被精心装裱,送到了威海卫,悬挂在丁汝昌的提督衙门之上。

丁汝昌站在衙门门口,凝视着这西个大字,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看着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物资,看着一批又一批赶来的援兵,忽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转身对身后的将士们说道:“弟兄们,全国的百姓都在看着咱们,咱们绝不能让他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