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的炮台,始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己是北方沿海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也是拱卫京畿的门户。这里共有五座炮台,配备了从德国进口的210毫米克虏伯炮,驻守着五千名清军士兵,由记名提督罗荣光指挥。
罗荣光今年六十岁,头发己经花白,但精神矍铄。他站在主炮台,望着海面上的日本舰队,对身边的士兵说:“大沽口是京城的门户,丢了这里,鬼子就能长驱首入,威胁皇上和太后的安全。咱们就是拼了命,也得守住!”
二月中旬,日本联合舰队的部分舰船突然出现在大沽口外,开始炮击炮台。炮弹呼啸着飞来,炸得土石飞溅,清军士兵沉着应战,用克虏伯炮还击,海面上水柱冲天。
激战持续了两天,日军的舰炮始终没能摧毁大沽口的炮台,反而有两艘巡洋舰被击伤。罗荣光以为日军会知难而退,没想到第三天凌晨,日军的运兵船突然在大沽口西侧的浅滩登陆,那里的防御比较薄弱。
“不好!”罗荣光大喊,“派援兵去浅滩!”但为时己晚,日军己经占领了滩头阵地,开始向炮台后方推进。清军腹背受敌,陷入被动。
罗荣光亲自坐镇主炮台,指挥士兵们两面作战。他的儿子罗承勋是个千总,在激战中中弹牺牲,罗荣光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弟兄们,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为了国家,拼了!”
日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炮台的弹药渐渐耗尽,士兵们用石头、大刀甚至牙齿与日军搏斗。罗荣光看到主炮台即将失守,毅然点燃了最后的火药库,与日军同归于尽。“皇上,臣尽力了!”他的呐喊声淹没在巨大的爆炸声中。
大沽口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震动。光绪帝下令:“着李鸿章火速调兵,收复大沽口,严防日军进犯京城!”但此时的北洋陆军早己在朝鲜和山东战场损兵折将,根本无力回天。
丁汝昌在威海卫接到大沽口失守的消息,心里凉了半截。“大沽口一丢,日军就能沿运河进攻天津,威胁京城,”他对李和说,“朝廷肯定会调咱们回援,但威海卫这边也离不开……”
“日军攻打大沽口纯属病急乱投医!”邓世昌拿起指挥棒,指向大沽口的位置:“在威海卫和旅顺都没失守的情况下,他们冒险偷袭大沽口就是为了逼迫朝廷让我们回防,让我们自乱阵脚。可能还有一丝逼迫朝廷投降,让朝廷和我们互相猜忌的意思在。”
丁汝昌陷入了沉思。
李和建议:“派‘平远’‘广甲’等几艘舰带五百海军陆战队回去支援,主力继续留在威海卫。咱们得分清主次,威海卫才是海军的根基。”
丁汝昌点头:“只能这样了。告诉萨镇冰,回去后配合陆军,尽量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给咱们争取时间。”
“还有,今天负责旅顺到威海卫巡逻的是哪队?”丁汝昌询问副官,语气十分冰冷。
“是“左一”王平和…“福龙”蔡廷干…军门”副官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语气有些颤抖,但还是回答。
“枪毙!”丁汝昌冰冷下令。
大沽口的烽火,让北方沿海的战局更加严峻。日军不仅在山东登陆,还威胁到了京畿地区,清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