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慢工细活

2025-08-19 154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旅顺的冬天和往年一样,十一月就下了第一场雪,温度的骤降让船坞的扩建工作只能暂时停工,等待来年开春继续。

而在威海卫,寒冷的冬日里,“镇远”舰的甲板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然而,工匠们并没有因为严寒而停工,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认真地给舰体刷着防锈漆。

周福成身穿厚厚的棉袍,手里拿着进度表,站在甲板上,仔细地检查着工作进展。他对监工说道:“油漆得等雪化了再刷第二遍,不然会起泡,影响防锈效果。”监工连忙点头,表示会按照他的指示去做。

与此同时,江南的造船厂,虽然天气没有威海卫那么冷,但寒风依旧让人感到刺骨。工匠们趁着海天级停工的间隙,给新巡洋舰(安海级)安装肋骨框架。监工特意吩咐厨房给工匠们熬上一锅热腾腾的姜汤,让他们在寒冷的工作中能喝上一口暖身的热汤。

这一切都是丁汝昌和李和共同制定的策略。他们深知,“安海级”巡洋舰必须要让三大水师都满意,但同时绝不能影响到“海天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于是,工匠们被分成了两拨,主力部队集中精力攻克“海天”舰的关键部件,确保其质量和性能;而另一拨工匠则前往各处按部就班地制造“宁海”舰,虽然进度相对较慢,但质量绝对不能含糊。

南洋的监造官起初还催过几次,后来看到“海天”舰的主炮己经基本完成,也就理解了:“是该先造大家伙,‘宁海’慢点就慢点,造结实了比什么都强。”他甚至帮着协调江南制造局,把原定给“宁海”的副炮先调给“海天”舰应急。

在黄埔船厂,“广海”舰的建造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然而,经验丰富的王师傅在检查船坞地基时,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地基不够牢固。

王师傅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当机立断,叫停了施工,并严肃地对工人们说:“这地基必须得先加固,要不然等舰体造大了,船坞承受不住重量,整个工程都会崩塌!”

李准虽然对“广海”舰的早日建成充满急切的期待,但他也明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调拨了一笔银子,让工匠们重新浇筑混凝土,以确保船坞地基的稳固。

在加固地基的这一个月里,王师傅并没有让工匠们无所事事。相反,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教授工匠们一项重要的技艺——锻造锚链。

王师傅语重心长地对工匠们说:“这活儿可是最能锻炼手艺的,你们看,这链环的接口一定要严丝合缝,稍有偏差,锚抛下去就可能收不回来,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一开始,广东的工匠们对这项工作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但随着他们逐渐掌握了锻造技巧,看到自己亲手锻造的锚链能够吊起千斤重物时,他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马尾的“闽海”舰进度更慢,因为船政把最好的工匠都派去协助“海天级”战列舰的木工活了。裴荫森给丁汝昌的信里说:“‘闽海’舰晚一年下水无妨,能帮‘海天’舰早一个月完工,值了。”这种大局观让丁汝昌很是感动,特意从北洋调了十名木工去马尾支援。

十一月中旬,李鸿章视察各地船厂,看到“安海级”虽慢但质量过硬,“海天级”进展顺利,对丁汝昌道:“你这‘主次分明、慢工细活’的法子好,既保证了重点,又没冷了地方的心。”他回京后,给朝廷上了道奏折,建议嘉奖各船厂的工匠,“以励其志”。

威海卫的联合总署里,李和看着三地船厂的进度报告,嘴角露出笑意。他知道,这些慢慢建造的巡洋舰,就像精心培育的种子,终将在西海水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守护海疆的森林。而那几艘万众瞩目的战列舰,正像森林里的参天大树,支撑起整个海防的天空。

“宁海”舰的轮廓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周福成擦掉图纸上的雪花,在“预计下水时间”一栏写下“光绪二十三年春”。他知道,这个时间虽晚,却承载着南洋水师的期待,也承载着中国海军稳步前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