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阳铁厂的高炉旁边,张之洞站在那里,凝视着刚刚炼出的炮钢样品。他伸出手指,轻轻地弹了一下样品,发出清脆的声音。
盛宣怀站在一旁,恭敬地向张之洞汇报着工作进展:“按照丁军门的建议,我们己经建成了三个分厂——炮厂、枪厂和火药厂。北洋派来的十位工匠己经全部到位,他们正在教导我们的工人如何制造 150 毫米速射炮。”
这是北洋协助建立汉阳兵工厂的第三步。第一步是提供图纸,李和将威海机器局的速射炮图纸描摹了一份送来,并详细标注了关键参数,为兵工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步是派遣工匠,王师傅的徒弟中有五个擅长枪炮制造的,被丁汝昌“借”给了铁厂,他们用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帮助汉阳铁厂的工人们快速掌握制造技术。
第三步则是设备支持,北洋从德国订购的车床等先进设备,分了一半给汉阳,为兵工厂的生产提供了一部分基础设备。
炮厂的车间里,北洋工匠老赵正教工人镗炮管。“转速不能快,”他调整着车床,“每转一圈进刀0.5毫米,这样膛线才均匀,炮弹飞得首。”一个年轻工人试了试,果然比之前的方法好,炮管内壁光滑如镜。
枪厂则在仿制德国的毛瑟枪。北洋送来的样品枪被拆解成零件,工匠们一个个照着做。“最难的是撞针,”广东来的工匠说,“钢太脆容易断,太韧又打不响。”北洋工匠笑着拿出配方:“加3%的镍,再淬火三次,保准好用。”
最令张之洞感到满意的当属火药厂了。北洋方面派遣而来的工匠们,不仅带来了诺华火药的简化配方,更是巧妙地去掉了其中最为核心的稳定剂比例。如此一来,工人们便能够利用湖北当地丰富的硫磺和硝石资源,成功地制造出符合标准的无烟火药。
望着试爆现场那滚滚的烟尘,张之洞难掩兴奋之情,激动地说道:“这无烟火药的威力可比黑火药大多了,而且使用起来更为干净利落!”他满心欢喜地想着,从今往后,陆军的枪炮装备再也无需仰仗洋人的脸色了。
就在此时,丁汝昌特意派遣李和前来视察火药厂的建设进度。李和在炮厂中逗留了整整一天,对各项工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当他即将离开之际,特意找到张之洞:“香帅啊,若想让兵工厂得以长久发展,必须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我建议您在此地创办一所学堂,让工匠们学习算术和几何等知识。毕竟,仅仅依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掌握了这些基础学科,才能够制造出真正新颖的产品。”
张之洞对李和的这番话深表赞同,他当机立断,决定在铁厂旁边设立一所“汉阳工艺学堂”,并邀请北洋的工匠们兼任学堂的教师,以确保教学质量。
十月底,汉阳兵工厂造出了第一批50门150毫米速射炮,性能虽比威海机器局的稍差,但己能用。张之洞亲自押送到威海卫,丁汝昌让人装在“平远”舰上试射,命中率达到八成。“好!”丁汝昌握着张之洞的手,“有了这炮,陆军能守,海军能打,咱们的底气更足了!”
消息传到东京,陆军省开始紧张——中国陆军的武器换装速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山县有朋在会议上咆哮:“必须尽快进攻朝鲜,不能让清国的兵工厂全面运转起来!”
汉阳的高炉依旧在轰鸣,兵工厂的烟囱与铁厂的烟柱交织在一起,像一柄正在淬火的巨剑。李和站在厂区外,望着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忽然明白丁汝昌为何如此重视兵工厂——军舰是海疆的盾,枪炮是陆地的矛,只有盾坚矛利,才能真正守护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