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轻拂过,带来了丝丝凉意,但造船厂的船坞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宁海”舰的龙骨己经稳稳地架设完毕,犹如一座钢铁巨兽的脊梁,坚实而壮观。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们手中的铆钉枪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曲劳动的交响乐。
王师傅带着年轻的学徒小张,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铆钉的松紧程度。他的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嘴里还念叨着:“这可是南洋的舰啊,一定要让他们挑不出一点毛病!”小张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将师傅的教诲牢记在心。
与此同时,北洋派来的总工程师周福成也在忙碌着。他手中拿着“海天级”和“安海级”的进度表,每天都要仔细核对,确保工程按计划进行。他对“海天”舰的主炮炮塔尤为关注,这是对抗“富士”舰的关键所在。他果断决定:“‘海天’舰的主炮炮塔要优先制造,‘宁海’舰先搭建骨架,等‘海天’的锅炉订单完成后,再给‘宁海’安装动力系统。”
这种“主次分明”的安排,工匠们都心知肚明。他们明白,战列舰才是这场军备竞赛的核心,只有先打造出强大的主炮炮塔,才能在与“富士”舰的对抗中占据上风。于是,大家都默默地按照周福成的指示,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工程进度。
南洋派来的监造官一开始对钢材质量忧心忡忡,生怕出现任何问题,于是每天都紧盯着钢材的质量,不敢有丝毫懈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这里使用的竟然都是汉阳铁厂的优质钢,而且焊接工艺更是比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还要精细。这让他大为惊喜,心中的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
不仅如此,这位监造官还主动提出请求:“江南的工匠们对焊接技术非常感兴趣,不知道是否可以商量一下,让他们也学习一下呢?”周福成听闻此言,微微一笑,爽快地回答道:“大家同属水师,本就应该相互交流学习,哪里有藏私的道理呢?”
就在南洋这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广东黄埔船厂也同样热闹非凡。李和派遣的技术团队由经验丰富的王师傅带队,一行共有二十人。他们不仅带来了“广海”舰的全套图纸,还携带了各种专业工具。(万能的王师傅又出工了)
当北洋工匠们抵达黄埔船厂后,立刻引起了一阵轰动。船厂的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其中一位工匠惊讶地喊道:“这玩意儿可比咱们的尺子精准多了啊!”
王师傅毫无架子,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使用新工具。他认真地说道:“量炮管内径的时候,哪怕只差一丝都绝对不行啊!诺华火药的膛压非常大,如果炮管内径有一点偏差,就很可能会导致炸膛的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王师傅还特意带来了一台小型蒸汽锤,并亲自演示如何利用这台先进的工具来锻造炮架。他一边操作着蒸汽锤,一边详细地解释道:“你们看,这台蒸汽锤的速度可比人力锤快上十倍呢,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
广东的工匠们听得十分专注,他们对王师傅的讲解和演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迅速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就在这时,李准前来视察工作。当他看到黄埔船厂的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组装“广海”舰的主机时,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尽管这些主机是由北洋提供的零件,但工人们的组装工艺却丝毫不逊色。
李准走到王师傅身边,微笑着递给他一杯热茶,说道:“王师傅,等‘广海’舰造好了,我一定要请您品尝一下我们广东的功夫茶。”
王师傅开心地接过茶杯,笑着回答道:“哈哈,喝茶当然没问题啦!不过,这造舰的进度嘛,还得听我的哦。我保证在两年内让‘广海’舰顺利下水,但您可不能催促我们,毕竟慢工才能出细活嘛。”
马尾船厂的“闽海”舰则稍晚启动,裴荫森特意派了三十名工匠去旅顺学习,回来后个个成了技术骨干。“北洋的铆接技术真厉害,”一个老工匠对徒弟说,“钢板接缝处能做到滴水不漏,咱们得学。”
九月底,丁汝昌乘船视察三地船厂,看到南北工匠互相学习、通力合作的场面,对李和道:“你这‘双线开工’的法子,既稳住了人心,又扩散了技术,比造十艘舰还值。”
海面上,“威海”“震洋”两舰正在巡逻,它们的航迹与造船厂的船坞形成奇妙的呼应。李和知道,当“安海级”巡洋舰与“海天级”战列舰一同驶入黄海时,中国水师的阵容,将足以让任何觊觎者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