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共议“安海”

2025-08-19 190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旅顺造船厂的绘图室里,十几张“安海级”巡洋舰的图纸铺在长桌上,李和带着北洋、南洋、船政的工匠代表,逐条讨论细节。阳光透过天窗照进来,在图纸上投下光斑,空气中弥漫着铅笔屑和油墨的味道。

“南洋的‘宁海’舰,需要进一步增强其抗浪性能,”吴安康派来的代表站在舰艏,用手指着波涛汹涌的海面说道,“长江口的浪比黄海还要混乱,所以吃水深度必须再加深半米才行。”

李和认真地听着代表的意见,然后转头对绘图员吩咐道:“可以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修改,但这样一来,航速可能会降低 0.5 节,你们觉得这个结果能接受吗?”

绘图员们相互看了看,然后其中一人回答道:“应该问题不大,毕竟稳当比速度更为重要。”

李和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接着对代表说:“那就这么定了。”

代表咬了咬牙,似乎有些心疼航速的损失,但还是坚定地回答:“好的,我明白了,稳当确实比快更重要。”

与此同时,船政的代表则紧盯着鱼雷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闽海’舰需要多携带两枚‘龙骧一号’鱼雷,因为台海地区有很多礁石,在这种环境下,鱼雷的作用比火炮更为显著。”

萨镇冰仔细地算了算重量,然后皱起眉头说:“要多装两枚鱼雷的话,就必须拆掉一门副炮,才能腾出足够的空间。”

船政的代表显然早有准备,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没问题,拆吧!只要鱼雷的数量足够多,少一门炮也没什么好怕的。”

然而,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广东的“广海”舰。李准的要求十分刁钻:“这艘船既要能够在浅滩航行,吃水深度不能超过 4 米,又要具备远航能力,续航力至少要达到 3000 海里,同时还得安装两门 203 毫米的主炮,说是要用来打击海盗船。”

李和手持计算尺,仔细地反复测算着各项数据。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果断地拍板决定:“主炮就采用 150 毫米速射炮吧,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威力,又能保持轻便的特点;续航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煤舱来解决;吃水深度控制在 3.8 米左右,再使用铜质螺旋桨来减少阻力。如此一来,航速应该能够保持在 22 节左右,这样就可以兼顾浅滩和远海的航行需求了。”

广东代表得到这个方案后,立刻返回去向李准复命。李准虽然对主炮的口径有些不满,觉得稍微小了一点,但当他仔细研究了整个方案后,发现这个方案确实非常可行,于是便认可了这个方案。

八月中旬,“安海级”的最终蓝图终于确定下来:

- 南洋的“宁海”号和“海宁”号军舰:这两艘军舰主要侧重于抗浪性能,吃水深度为 5.5 米,装备有 8 门 150 毫米速射炮,非常适合在长江口以及东海地区进行巡逻任务。

- 船政的“闽海”号和“台海”号军舰:这两艘军舰则更注重鱼雷突击能力,为此减少了 1 门副炮,以便多携带 2 枚鱼雷,这样的设计使其在台海多岛海域的作战中更具优势。

- 广东的“广海”号和“南海”号军舰:这两艘军舰的设计重点是兼顾浅滩和远海的航行,通过优化吃水和续航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南海岛礁区的复杂环境。

尽管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核心部件——主机、无线电和炮架——却是完全通用的,这确保了制式化所带来的优势。王师傅凝视着图纸上的国产钢标识,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他不禁感叹道:“这艘舰艇从头到尾,除了少数几个小零件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由我们自己制造的!它可比‘威海’舰还要争气啊!”

当蓝图被送到各地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南洋,技术人员簇拥在图纸周围,热烈地讨论着“宁海”舰的炮位布置,仿佛己经看到了它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纵横驰骋的雄姿;在船政,工匠们则迫不及待地开始锻造鱼雷发射管,他们雄心勃勃地宣称要让闽海舰的鱼雷速度超越所有对手;而在广东,李准则更是别出心裁,他让人按照图纸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木制模型(核心部分保密),并将其摆放在衙门口,引得众多百姓前来围观,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在遥远的东京,间谍们也迅速获取了“安海级”的草图。陆军省的官员们对这份草图不以为意,轻蔑地评论道:“不过是一艘 3000 吨的小舰艇而己,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海军省的官员们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威胁,他们忧心忡忡地表示:“清国己经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建造舰艇了,从战列舰到巡洋舰,规格统一,这比单舰的强大更为可怕。”

马尾造船厂的船台,己经开始铺设“宁海”舰的龙骨。李和站在龙骨旁,看着工匠们用汉阳铁厂的新钢固定节点,忽然觉得这级巡洋舰的意义,远超“安抚”二字——它是西海水师真正融合的开始,是中国海军制式化道路上的又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