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督抚协调

2025-08-19 184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吴安康拿着“安海级”的图纸,在刘坤一面前来回踱步:“大人,北洋这是想稳住咱们啊。‘安海级’虽好,但要等‘海天级’完工才能造,这一等怕是至少得两年!”

刘坤一坐在太师椅上,右手轻轻捻着他那浓密的胡须,双眼凝视着手中的密电。这份电报是李鸿章发来的,上面的文字简洁明了:“安海级乃权宜之计,海天级方是根本,望体谅。”

刘坤一缓缓放下电报,心中暗自思忖。他明白李鸿章所言不无道理,战列舰的重要性确实远超巡洋舰。然而,作为南洋大臣,他也不能让自己的势力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吃亏。

沉思片刻后,刘坤一转头对身旁的幕僚说道:“你去给丁汝昌回电,告诉他‘安海级’的建造可以稍作等待,但江南制造局必须参与到设计工作中。此外,至少要有两门副炮采用我们南洋自己制造的火炮。”

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府内,气氛异常凝重,李准正与张之洞派来的代表进行着一场至关重要的商议。

代表转达了张之洞的意见:“香帅说了,广东协造‘安海级’本是一件大好事,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海军实力,还能增进南北洋之间的合作。然而,黄埔船厂的设备实在是太过陈旧和简陋,根本无法满足建造‘安海级’这样先进军舰的要求。因此,北洋方面必须派遣最优秀的工匠前来指导,以确保建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需要提供一套速射炮的图纸,这样我们才能制造出合格的军舰。”

李准静静地听着代表的话,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他深知张之洞所言不虚,黄埔船厂的设备状况确实堪忧。要想成功建造“安海级”,北洋方面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

待代表说完,李准沉思片刻,然后补充道:“我完全同意香帅的意见。不过,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这艘即将建造的军舰,我希望它能够被命名为‘广海’,寓意着广东的海洋。同时,在舰艏刻上南海地图,这样我们的弟兄们在守护这片海域时,就能清楚地知道他们所守护的是自家的海疆。”

李准的话语坚定而有力,他的要求不仅体现了对广东海洋权益的重视,更表达了对海军将士们的期望和激励。

福州的船政大臣衙门内,裴荫森缓缓地将“安海级”的图纸铺展在沈葆桢的牌位前。他凝视着图纸,眼中闪过一丝感慨和期待。

“老大人啊,”裴荫森轻声呢喃道,“船政终于迎来了新舰的建造。这是您一首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船政众人的努力目标。”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能感受到沈葆桢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随后,裴荫森给丁汝昌发去了一封简短的回电:“船政不争快慢,只求北洋派工匠来教鱼雷发射技术,闽江防务离不了这东西。”

这封回电很快就传到了威海卫,丁汝昌收到后,立刻召集了李和与萨镇冰前来商议。

丁汝昌看着手中的电报,苦笑着说:“江南要掺和副炮的制造,广东要图纸和设备,船政又要鱼雷技术……真是一个比一个难应付啊。”

李和似乎早有准备,他不紧不慢地说:“江南的副炮,我们可以让他们造,但必须按照北洋的标准来。我们可以派工匠去监工,只有验收合格了,才能装到舰上。”

丁汝昌点点头,表示同意。

接着,李和又说:“广东的图纸可以给他们,但核心的炮管锻造技术,我们得留一手。可以派王师傅亲自去黄埔,这样既能传授技术,又能防止泄密。”

丁汝昌再次点头,对李和的安排表示满意。

最后,丁汝昌看向萨镇冰,问道:“那船政要的鱼雷技术怎么办?”

萨镇冰略作思考,回答道:“我看可以让我编一本简化版的手册给他们,够用就行了。”

丁汝昌听后,露出了一丝笑容,说:“好,就这么办。”

协调的结果是:北洋与三大水师签订《安海级协造章程》,明确各方权责;江南船厂和马尾船厂先开工造一艘,广东的那艘等黄埔船厂改造完毕再启动;所有技术支持由北洋负责,但核心工艺保留。

七月底,李鸿章把协调结果奏报朝廷,光绪帝朱批“依议”。翁同龢虽想挑刺,却找不出毛病——毕竟北洋没独占好处,还帮地方水师造舰,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消息传到各地船厂,工匠们的干劲更足了。江南制造局的工人们开始赶制120毫米副炮,扬言“要比北洋的还好”;黄埔船厂的工人们清理船台,等着北洋工匠到来;马尾的工匠则缠着裴荫森,要去旅顺“取经”。

丁汝昌看着这一切,对李和道:“你这招‘以巡洋舰安人心’,比强压管用多了。”李和却望着旅顺的方向:“这只是开始,等‘安海级’下水,他们才会真正信咱们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