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东洋来使

2025-08-19 2015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威海卫的潮声里还带着速射炮试射后的余震,丁汝昌的案头就多了一份来自总理衙门的电报。电报纸泛黄发脆,墨迹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郑重:“日本外务省照会,恳请北洋水师于六月下旬访日,以‘睦邻通好,共固海疆’。着丁汝昌统筹筹备,务显天朝水师威仪。”

“睦邻通好?”丁汝昌捏着电报的手指微微用力,纸角被捻出褶皱。他抬眼看向站在对面的李和,这位“平远”管带刚结束舰炮保养,军靴上还沾着些许铜屑,“你怎么看?”

李和望着窗外港湾里正在补给的“镇远”舰,烟囱里升起的煤烟被海风吹成一缕细丝:“日本人在黄海碰了钉子,转而递橄榄枝,恐怕不是真心实意。去年他们的‘浪速’舰访华,在大沽口盯着咱们的船看了三天三夜,这次邀我们去,怕是想照葫芦画瓢。”

“说得在理。”丁汝昌起身走到挂满海图的墙前,手指点在长崎港的位置,“他们的海军省这两年动作频频,一会儿买英舰,一会儿建船厂,却偏要喊‘共固海疆’。这葫芦里卖的药,无非是想探咱们的底——速射炮换了多少,新战术练得如何,连锅炉压力怕是都想摸清楚。”

正说着,周馥带着一个穿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年人走进来。那人梳着油亮的分头,领带上别着银质樱花扣,见到丁汝昌便躬身行礼,一口京腔说得字正腔圆:“丁提督安好,外务省三等书记官小村寿太郎,奉公使陆奥宗光阁下之命,特来呈送访日日程。”

李和注意到他眼角的余光扫过案头的炮术手册,指尖下意识地在裤缝上蹭了蹭——那是常年握笔的人才有的习惯,却又带着几分军人的紧绷。丁汝昌接过烫金封皮的日程册,慢悠悠翻开:“贵国安排得倒是周到,长崎、神户、横滨都要去?”

“正是。”小村寿太郎笑得眉眼弯弯,目光却像游鱼般溜过窗外的舰船,“我国天皇陛下对北洋水师久仰大名,特意嘱咐要以国礼相待。还望贵军能安排官兵登岸参观,让我国民众也见识一下天朝水师的风采。”

“登岸参观自然可以。”丁汝昌合上册子,声音不高不低,“不过我军有军纪,登岸者需统一着装,不得擅自离队。至于贵国想参观我舰……”他顿了顿,指尖在“定远”舰的模型上敲了敲,“主炮舱和弹药库是禁地,还请海涵。”

小村寿太郎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舒展开:“提督说笑了,我等自然守规矩。只是听闻贵军新换了德制速射炮,我国海军省的军官们都想见识见识,不知可否安排一场操演?”

李和心头一紧。这才是正题——日本人不光想看炮,还想知道炮能打多快、多准。丁汝昌却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操演嘛,海上风浪不定,到时候再说吧。”

送走小村寿太郎,周馥忍不住道:“大人,这日本人明摆着是来刺探情报的,咱们真要去?”

“为什么不去?”丁汝昌将日程册扔在桌上,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他们想来看,咱们就敞开了让他们看——但要看什么,怎么看,得由咱们说了算。李和,”他转向李和,“你那个‘海眼’,该派上用场了。”

李和心中一动。“海眼”是北洋水师去年秘密组建的谍报小组,成员都是精通日语、熟悉西洋海军的军官和水兵,平日里伪装成其它身份,此刻正是派上用场的时机。“请大人吩咐。”

“你们混在登岸的官兵里,”丁汝昌走到海图前,用红笔圈出长崎造船厂和吴港海军基地,“重点看他们的船坞尺寸、新舰下水情况,还有港口里的煤堆——那能看出他们的舰船续航能力。记住,少说话,多记多画,晚上汇总到我这儿。”

“是!”李和立正敬礼,转身时瞥见丁汝昌正在修改访日名单,原本要去的几个嘴碎的老兵被划掉,换上了几位沉稳的炮术官。他忽然明白,这场访问,从一开始就是场没有硝烟的仗。

三日后,威海卫港挂满了彩旗。“定远”“镇远”为首的八艘主力舰列成横队,黄龙旗在桅杆顶端猎猎作响。丁汝昌站在“定远”舰桥,看着码头上送别的人群,忽然对身边的邓世昌道:“告诉弟兄们,到了日本,言行举止都代表着朝廷。酒可以喝,但不能醉;话可以说,但不能漏。谁要是坏了规矩,我丁汝昌第一个饶不了他。”

邓世昌刚要应声,却见“平远”舰的信号兵正在用旗语发信号。李和的旗语打得又快又准:“海眼入海!”

丁汝昌微微点头,对信号兵道:“回旗:顺风航行,旗语联络,每日三次点名。”

汽笛声划破长空,八艘舰船依次驶离港湾。李和站在“平远”舰尾,望着威海卫的轮廓渐渐缩小,忽然想起王师傅昨天偷偷塞给他的一把小巧的铜制量尺:“管带,这玩意儿能测炮管口径,日本人要是让看他们的炮,您就……”

他握紧量尺,指腹着冰凉的金属表面。海风吹起他的军帽,露出额头上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去年操演时被弹片划伤的。这道疤提醒着他,大海从不是游乐场,每一次远行,都可能藏着生死较量。

远处的海平面上,一群海鸥跟着舰船飞行,翅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李和知道,再过几日,他们就要踏上东邻的土地,而这场以“友好”为名的航行,注定会在波涛之下,掀起无数看不见的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