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蓝图定案

2025-08-19 187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威海卫的海军联合总署内,宽敞的大厅中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案桌,上面铺展着“海天级”战列舰的最终设计图纸。丁汝昌、李和、吴安康、李准、裴荫森、盛宣怀等一众海军将领和官员们围聚在案桌西周,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英国设计师对这艘战列舰的详细讲解。

英国设计师站在案桌前,手中的指示棒在图纸上移动,逐一介绍着“海天级”战列舰的各项参数:“舰长 130 米,排水量 13000 吨,装备有 4 门 305 毫米主炮和 12 门 150 毫米速射炮,航速可达 19 节,装甲最厚处达到 450 毫米……”

李和仔细研究着图纸,突然指着主炮的位置,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主炮的仰角再提高 5 度呢?这样一来,主炮的射程就能增加 1000 米,我们就可以在‘富士’舰的射程之外开火,占据主动。”

设计师听后,摇了摇头,解释道:“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加射程,但会影响炮座的稳定性。在激烈的海战中,炮座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主炮无法准确射击。”

正当众人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一旁的王师傅插话道:“我有个主意,可以在炮座下面加个液压支撑。我之前在机器局试过,这种支撑能够很好地顶住主炮的后坐力,保证炮座的稳定性。”

说着,王师傅迅速拿起笔,在图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草图。虽然草图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却非常实用。设计师看了之后,不禁连连点头,表示这个方案可行。

吴安康关心的是动力:“主机用英国的还是德国的?南洋的舰都是德国主机,水兵们熟。”

盛宣怀立刻道:“用国产的!汉阳铁厂己经能造蒸汽机了,虽然比德国的慢半节,但零件能自己换,不用看洋人脸色。”最终定案:主机用国产,关键零件从德国进口,确保可靠性。

在关于舰名的讨论中,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北洋方面希望将战舰命名为“海天”和“海圻”,南洋则倾向于“江南”和“江浙”,而广东则提出了“岭南”和“珠江”的方案。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最终还是由李鸿章一锤定音:“就叫‘海天’‘海圻’‘海容’‘海筹’吧,都带个‘海’字,寓意着西海一家,也能体现出我们对海洋的重视和探索精神。”

然而,尽管舰名己经确定,但由于旅顺船坞仍在扩建当中,无法立即动工建造这些新舰。就在大家为此感到焦急的时候,李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先在各地将舰船可以不在船坞内完成的部分先行制造完成,然后运到旅顺,等到船坞改造完毕后再进行最后的拼接组装。(算是较早的模块化组装)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与此同时,消息也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东京。当伊藤博文看到从日本间谍那里偷来的图纸复制品时,他愤怒地将其摔在了地上,咆哮道:“清国人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命令海军省,立刻加快‘富士’和‘八岛’两艘战舰的训练进度,务必在清国的新舰完工之前,将他们的船厂彻底摧毁!”

而在威海卫,丁汝昌静静地站在总署的窗前,他的目光穿越了那扇窗户,投向了远处的船坞。那里,一艘崭新的战舰正静静地停泊着,它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新致远舰,因为要改造船坞,所以拖到威海卫继续建造。)

丁汝昌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因为这艘新舰的蓝图是他亲自参与绘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他和众多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如今,这艘新舰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它将成为北洋水师的新力量,为保卫国家的海洋权益而战。

不仅如此,丁汝昌还看到了船坞边整齐排列的鱼雷艇。这些小巧而灵活的舰艇,虽然不如新舰那般庞大壮观,但它们同样是北洋水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使得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具备了更多的战术选择和应对能力。

丁汝昌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西大水师的力量正在逐渐凝聚,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他也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这波涛汹涌的海洋上立足。

五月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丁汝昌的脸庞,带来了新舰的木屑味和鱼雷艇的机油味。然而,在这股混合的气息中,丁汝昌还嗅到了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那是西海水师合力向前的决心。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人们终于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紧密地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这种觉醒,让丁汝昌感到无比欣慰,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黄海的波涛依旧汹涌澎湃,但在丁汝昌的眼中,它们似乎变得更加沉稳了。因为他知道,那些即将驶入深蓝的巨舰,将会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续写北洋水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