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造船厂的船台上,工人们正忙碌地铺设着“飞鱼级”鱼雷艇的龙骨。裴荫森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施工进度,同时与工匠们交流着一些关键部位的改进方案。
根据北洋送来的图纸,裴荫森和工匠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艇首增加一个防撞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鱼雷艇的抗撞击能力,还能额外携带两枚“龙骧一号”鱼雷,增强了其作战威力。
此外,他们还将主机更换为福建船政自己制造的型号。经过测试,这种主机比进口的更节省煤炭,大约能节省三成左右,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最后,裴荫森提出将无线电天线隐藏在桅杆内部。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天线不容易被敌方炮火击中,从而保证了通信的稳定性。
这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充分体现了联合造艇的优势——各厂不再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而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例如,北洋的“快鲸级”鱼雷艇也采纳了马尾的建议,将鱼雷舱的温度控制装置更换为更轻便的型号,进一步提升了鱼雷艇的性能。
邓世昌带着陆战队的军官们,穿梭于各个工厂之间,认真地检查着每一处细节。他对厂长们强调道:“艇身的钢板必须使用汉阳铁厂的低碳钢,这种钢材不仅能够有效抵御步枪子弹的攻击,而且不会因为过重而影响鱼雷艇的速度。”
邓世昌手中紧握着一份《鱼雷艇战术手册》,这是他与李和、萨镇冰共同编撰的心血之作。手册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战术技巧,如“群狼战术”、“夜袭流程”以及“信号配合”等,这些都是经过实战验证的宝贵经验。无论是北方的北洋船厂,还是南方的马尾船厂,所有的艇员都必须认真学习这本手册,以确保在战斗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战术。
随着经费的到位,鱼雷艇的建造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北洋船厂每月能够建造三艘鱼雷艇,马尾船厂则每月建造西艘,江南制造总局每月能造两艘,就连广东的黄埔船厂也积极参与其中,每月可建造一艘。截至五月底,己有二十艘崭新的鱼雷艇顺利下水,加上原有的三十艘,总数达到了五十艘。
这五十艘鱼雷艇被编为五个小队,分别驻守在威海、旅顺、马尾、广州和上海等地,形成了一道严密的海防防线。
栓柱站在指挥台上,目光如炬地盯着前方的海面。他身穿整齐的海军制服,身姿挺拔,威风凛凛。作为鱼雷艇第三小队的队长,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此时,他正率领着五艘“快鲸级”鱼雷艇在黄海进行操练。这些鱼雷艇速度极快,犹如海中的猎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疾驰。
栓柱心中暗自思忖:“这次的操练一定要让队员们熟练掌握新战术,才能在实战中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他所发明的“假目标诱敌”战术,是一种巧妙的策略。具体方法是用木板扎成巡洋舰的模型,涂上黑漆,使其在夜间看起来与真正的巡洋舰无异。然后在模型上点上灯,吸引日军鱼雷艇前来攻击。
“这招在朝鲜试过,效果非常好。”栓柱对队员们说道,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小鬼子的鱼雷艇看到假目标后,立刻像饿狼一样追了上去,完全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存在。结果,被咱们从侧翼偷袭,一下子就敲掉了两艘,他们到最后都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呢!”
队员们听了,都对这种战术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萨镇冰的无线电队也为每艘鱼雷艇都安装了最新的加密电台。这种电台能够保证通讯的安全性,让舰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龙骧一号’鱼雷的引信,也换成了双保险的。”萨镇冰对邓世昌说道,语气坚定,“这样一来,就算鱼雷被炮弹碎片击中,也不会提前爆炸,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命中率。”
邓世昌满意地点点头,他深知这些改进对于战斗的重要性。
西月的最后一天,五十艘鱼雷艇在威海卫进行了一次大合练。它们组成箭头形、环形、蛇形等多种阵型,在主力舰之间穿梭,发射的教练鱼雷精准命中靶船。丁汝昌看着这壮观的场面,对李鸿章的代表说:“等‘海天级’战列舰造出来,再配上这些鱼雷艇,就算‘富士’‘八岛’来了,咱们也不怕!”
海面上,鱼雷艇激起的白浪连成一片,像一条银色的巨龙,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海疆。而在造船厂的图纸上,“海天级”战列舰的轮廓越来越清晰,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