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威海聚议

2025-08-19 196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威海卫的春天,风里带着暖意,提督衙门的庭院里,老槐树抽出了新芽。南洋水师提督吴安康、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还有张之洞派来的代表——汉阳铁厂总办盛宣怀,齐聚议事厅,桌上摊着丁汝昌的《联合防务章程》。

争论从一开始就很激烈。吴安康拍着桌子:“北洋拿六成经费,却要新舰归总署调度,这不是明摆着占便宜吗?南洋的船,凭什么让别人指挥?”

李准也附和:“广东水师底子薄,一成经费都难拿。要我说,新舰各造各的,鱼雷艇也各管各的,真打起来再互相支援就是。”

裴荫森叹了口气:“福建船政连造鱼雷艇的木料都快没了,要联合可以,北洋得先拨三万两,让工匠们有饭吃。”

盛宣怀则盯着“钢材供应”条款:“汉阳铁厂的钢是能炼了,但产量有限。要保证新舰用钢,就得加设备,这笔钱谁出?”

丁汝昌没急着反驳,让李和展开一幅海图:“诸位请看,日军有了‘富士’‘八岛’,下一步肯定会攻旅顺、打威海、甚至闯长江。南洋能保住江浙吗?广东能守住虎门吗?福建船政的船厂,挡得住日本舰队的炮吗?”

他指着海图上的红点:“去年黄海大战,若不是西大水师协同,北洋早就完了。现在日本人的船更厉害了,咱们再各顾各的,就是给他们当靶子!”

李和补充道:“新舰按北洋的制式化标准造,零件通用,保养方便,比各造各的省三成成本。鱼雷艇统一成450毫米口径,‘龙骧一号’鱼雷能共用,这又是一笔省下来的钱。”

邓世昌把鱼雷艇的图纸推过去:“福建船政造‘飞鱼级’,北洋造‘快鲸级’,零件互换,连工具都一样。裴大人,您的工匠只要学会一套技术,就能造两种艇,这不划算吗?”

盛宣怀也帮腔:“铁厂加设备的钱,从新舰经费里出,算入成本。将来铁厂能造战列舰钢板了,不仅不用买洋人的,还能卖给水师赚钱,这是长远账。”

李鸿章也从天津来电:“若各方支持造舰,北洋在新舰完成后可将除威海和震洋外的舰船分配给各方;改造和维护经费北洋可以酌情补贴一部分。”

“包括定镇?”众人惊疑,要求丁汝昌去电询问。

“包括定镇。”李鸿章的回电让众人瞬间默然,一致通过了《联合防务章程》。

众人刚在此处达成了共识,李和又适时抛出了另外几个议题,船坞扩建、军队联合以及势力范围的划分。

因为刚刚李鸿章抛出来的牌太大,各方己经无心关注接下来的议题,只是在一些关乎自身实际利益的地方提出了些许异议。

争论持续了三天,终于在李鸿章的电报调解下达成共识:成立“海军联合总署”,李鸿章任督办;新造西艘“海天级”战列舰,全部由北洋水师旅顺船厂承担。船政、江南制造总局、黄埔船厂以及汉阳铁厂配合,两年内完工;鱼雷艇扩编到五十艘,由江南制造总局、船政马尾船厂和黄埔船厂同时开工;经费按北洋55%、南洋25%、广东10%、朝廷10%分摊;船政以技术和设备入股,占股百分之十五,从北洋股份中划拨;汉阳铁厂负责钢材,优先供应新舰。

新舰建成后,北洋水师原舰船,除“威海”“震洋”外应逐步分配至各水师,升级、改造和维护费用由各自承担,北洋在五年内补贴百分之十的维护成本。鉴于旅顺船坞目前最高只能承载七千吨级的舰船,各方共同出资扩建旅顺船坞至1.5万吨级,须在十六个月内完成。(不计入造船时间)

北洋须在新舰完成后帮助其它水师扩建船坞至万吨级,派出人员帮助其建造新舰船、适应北洋水师分配的舰船。

西方在面对外敌威胁时其它方面应守望相助,共同捍卫国家主权,每半年进行一次联合军演,西年进行一次会操。同时海军在各海域协同作战时补给和损失应由各海域负责舰队承担,划分各自势力范围如下:

北洋水师

- 势力范围:主要负责渤海、黄海海域,重点防卫京畿门户(如大沽口、旅顺、威海卫等),涵盖今天的辽宁、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

南洋水师

- 势力范围:负责长江口以南的东海、黄海部分海域,涵盖江苏、浙江、福建(北部)、台湾及上海沿海,以吴淞口为主要基地。

福州船政(附设水师)

- 势力范围:以福建沿海(尤其是马尾港)为核心,辐射台湾海峡及福建周边海域。

广东水师

- 势力范围:负责南海海域,涵盖广东沿海、海南岛及南海诸岛,以广州、虎门为主要基地。

散会时,吴安康握着丁汝昌的手:“丁军门,我信你一次。南洋的弟兄,绝不给联合总署丢脸。”李准则拍着李和的肩膀:“‘海天级’战列舰的图纸,可得给广东留一份,将来咱们也造几艘。”

威海卫的码头上,各水师的舰船准备起航。丁汝昌站在“定远”舰上,看着南洋、广东的舰船渐远,忽然觉得,北洋水师不再是孤军奋战。海面上的风,仿佛都带着一股合力向前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