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后,北洋水师成了国人的骄傲。从山东到广东,从城市到乡村,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水师的支持。威海卫的码头上,每天都有百姓送来慰问品,有粮食、有衣物、有药品,还有母亲给儿子的家书、妻子给丈夫的布鞋。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工匠,领着他的三个儿子,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威海卫。这位老工匠虽己七十多岁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
老工匠对王师傅说道:“俺们家三代都以造船为生,手艺那可是祖传的。听说你们这里要建新舰,俺们就特地赶来帮忙,而且不要工钱,只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王师傅听了这番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之情。他深知这位老工匠技艺高超,于是毫不犹豫地将老工匠的儿子们安排到船坞,负责打磨甲板这一重要工作。老工匠年纪大了,所以担任顾问负责指导工匠们做工。
与此同时,在江南的水乡小镇上,一群心灵手巧的女子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精心缝制了上万面鲜艳的小国旗。这些小国旗色彩鲜艳,做工精细,每一面都倾注了女子们的心血和对水师的祝福。
这些女子们将缝制好的小国旗送到各舰,分发给水兵们。水兵们接过小国旗,如获至宝,纷纷将它们挂在炮位上,仿佛这些小国旗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其中,有一位来自苏州的绣娘,她用金线在一面国旗上绣了“海疆永固”西个字。这西个字绣得龙飞凤舞,金光闪闪,十分引人注目。绣娘将这面特别的国旗送到了丁汝昌的手中,说道:“这是俺们江南女子的一点心意,愿将士们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丁汝昌接过国旗,凝视着那西个字,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面国旗不仅代表着江南女子们的心意,更代表着全国人民对水师的期望和祝福。
甚至连海外的华侨,也纷纷捐款捐物。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商会,募集了十万银元,购买了一批先进的医疗器械,送到威海卫的医院。商会会长在信中说:“海外游子,心系祖国。水师将士保卫海疆,我们理应支持。”
丁汝昌把这些支持都记在心里,化作整军备战的动力。他让人把百姓送来的家书整理成册,分发给各舰,让水兵们知道,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身后有千千万万的国人在支持着他们。
冬月的威海卫,天气虽冷,却处处洋溢着温暖。民心如潮,涌向这支英雄的舰队,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丁汝昌站在“镇远”舰的甲板上,看着码头上忙碌的百姓和工匠,忽然觉得,这才是北洋水师最强大的后盾,是中国海军真正的根基。
威海卫的腊月,寒风如刀,刺骨的寒冷让人瑟瑟发抖。港湾里的海水也被这严寒冻结,结成了一层薄冰,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微弱的阳光。丁汝昌站在提督衙门的窗前,凝视着窗外飘扬的黄龙旗,那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丁汝昌的思绪渐渐飘远,这一年,北洋水师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新舰入列时的喜悦,水师大阅时的威风,黄海决战时的惨烈,痛失弟兄时的悲痛,以及重整旗鼓时的决心,每一个画面都如同电影一般在他眼前不断放映。
他的目光停留在远处的海面上,那里是“致远”舰沉没的方向。他想起了陈金揆和那些英勇的“致远”舰水兵们,他们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中,义无反顾地冲向敌舰,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丁汝昌的心中像被刀割一样疼痛,那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同时,他的心中也涌起一丝慰藉。他想起了“威海”“震洋”等战舰在战斗中的勇猛表现,想起了南洋、广东水师的紧密配合,想起了百姓们对水师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都让他明白,虽然北洋水师遭受了重创,但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国家和人民都在他们身后。
李和、邓世昌、萨镇冰等人来了,手里拿着年度总结和明年的计划。新“致远”舰的建造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夏天就能下水;诺华火药的产量翻了一番,足够装备整个舰队;鱼雷艇队扩大到三十艘,战斗力大大提升。
“军门,明年咱们的实力会更强。”李和说。丁汝昌点头:“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日本人肯定在憋大招,朝廷的猜忌也不会消失。咱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他看着窗外的薄冰,忽然说:“春天来了,冰就会化。咱们北洋水师,就像这港湾里的冰,看着坚硬,其实也有融化的时候。但只要根基还在,明年冬天,还会冻起来,而且会更厚、更硬。”
众人都明白丁汝昌的意思——只要北洋水师的精神还在,只要守护海疆的决心还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重新站起来,变得更加强大。
岁末的威海卫,响起了辞旧迎新的钟声。丁汝昌和将士们没有放假,依旧在操练、在修船、在备战。他们知道,新的一年不会平静,更大的挑战还在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己经做好了准备,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海疆。
黄海的浪涛,在岁末的寒风中依旧汹涌。北洋水师的舰船,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锚泊在港湾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再次扬帆起航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