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战后余波

2025-08-19 206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北京的紫禁城,光绪帝拿着黄海大捷的奏折,激动得手都在抖。他在太和殿召集文武百官,声音洪亮地宣读捷报:“北洋水师于大东沟海域大败日本联合舰队,击沉敌舰五艘,重创六艘,保住我黄海海疆!此乃我大清百年未有之大胜!”

百官山呼万岁,李鸿章站在前列,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翁同龢虽然心里不是滋味,却也不得不上前道贺:“此皆皇上天威,将士用命之功。”光绪帝当即下令:“赏丁汝昌太子少保,李和、邓世昌等各升三级,阵亡将士追赠谥号,家属优抚。”

消息传到威海卫,丁汝昌正在医院养伤。他看着嘉奖令,却高兴不起来。“把赏'银都分给阵亡将士的家属吧,”他对参谋说,“咱们活着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日本东京,伊藤博文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氛围。窗外的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只在地面上投射出微弱的光线,仿佛也在为这个房间里的沉重气氛而黯然失色。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片死寂。伊藤博文的秘书面色苍白地冲进房间,手中紧握着一份电报,声音颤抖地说道:“阁下,联合舰队的消息传来了,惨败!”

伊藤博文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秘书,仿佛这个消息是如此的荒谬和不可接受。他缓缓地接过电报,上面简短而冷酷的文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在他的心上——联合舰队在与敌军的激战中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播,股市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然推下悬崖一般,暴跌不止。投资者们惊恐地抛售股票,市场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此同时,民众们涌上街头,愤怒地高呼着口号,要求内阁为这场惨败负责并辞职。

在皇宫内,山县有朋跪在天皇面前,满脸悔恨和自责。他低着头,不敢首视天皇的眼睛,声音低沉地说道:“陛下,臣有罪,请陛下责罚。”天皇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道:“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上的失败。日本在远东的扩张计划,恐怕要暂时受挫了。”

伊藤博文深知这一点,他明白这场失败不仅仅意味着联合舰队的损失,更意味着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原本计划好的远东扩张计划,如今看来不得不暂时搁置了。

欧美各国也反应剧烈。英国《泰晤士报》称“黄海海战改变了远东的力量平衡”;德国首相下令,加快与北洋水师的炮械合作;美国则派特使来华,希望调停中日争端,维护其在华利益。

威海卫的码头上,修复工作己经开始。王师傅带着工匠们,给“定远”舰补焊甲板;萨镇冰指挥电报员,重新架设无线电天线;李和则在清点弹药,准备补充诺华火药;邓世昌在给“致远”舰的幸存者开会,讨论重建“致远”的计划。

袁世凯满面笑容地走进了威海卫的军营,他的身后紧跟着一群士兵,抬着一箱箱朝廷的拨款和慰问品。丁汝昌拖着受伤的身子亲自率队迎接袁世凯的到来。

袁世凯与丁汝昌寒暄了几句后,便郑重地传达了朝廷的旨意:“皇上听闻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龙颜大悦,特派遣钦差前来威海卫,慰问各位英勇的将士们,并检视海防情况。”

丁汝昌心中一紧,他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虽然北洋水师在这场海战中表现出色,但朝廷对他们的猜忌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丁汝昌谢过皇恩后,与袁世凯一同走进了营帐。营帐内,袁世凯详细地介绍了钦差的行程安排以及视察的重点。丁汝昌认真聆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会议结束后,丁汝昌独自坐在僻静处,凝视着远方的海面。他知道,这次钦差的到来,虽然代表着恩赏与殊荣。但同时也伴随着猜忌,其中细节,还需北洋水师好好把控。

战后的余波,就如同黄海那汹涌澎湃的浪涛一般,源源不断地向西周扩散开来。尽管北洋水师在这场激烈的海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却远未结束。

首先,修复受损的舰船成为了当务之急。那些在战火中遭受重创的战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进行修复,以确保它们能够重新投入战斗。此外,补充兵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勇敢的水兵不幸牺牲,这使得北洋水师的兵力出现了明显的短缺。

然而,仅仅修复舰船和补充兵员还远远不够。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更具竞争力,北洋水师还需要对现有的武器装备进行改进和升级。这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与此同时,北洋水师还必须应对来自朝廷的猜忌和压力。虽然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一些朝廷官员对北洋水师的实力和忠诚度仍心存疑虑。这种猜忌可能会影响到北洋水师的发展和资源分配。

最后,北洋水师还不能忽视日本的报复。尽管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创,但日本绝对不会甘心失败。他们一定会在未来采取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对北洋水师构成新的威胁。

丁汝昌思索着,凝视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拉开帷幕。在未来的日子里,北洋水师将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全体将士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捍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