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湾的奢华气息仿佛还粘在衣襟上,带着海风咸腥与香槟的微醺。江诚站在汪雨那栋能俯瞰整个海湾的白色别墅门口,清晨的阳光有些刺眼。身后,透过敞开的巨大落地窗,传来汪雨带着宿醉沙哑却依旧张扬的嗓音,对着依偎在身边、风情万种的白马女侠张敏大声说笑:
“新义安龙头算个屁?老子狠起来,连泰森都敢打!”(当然,实际没打成,这更像是汪少酒后壮胆或博美人一笑的豪言壮语。)“那晚泰森的保镖是中原第一高手。”汪雨冷哼一声,"要不然早被我收拾了"。
张敏银铃般的笑声随之响起,带着几分娇嗔和纵容。
江诚微微蹙眉,没有回头。他深吸了一口清晨相对清新的空气,仿佛要将肺腑里那混杂着昂贵香水、雪茄和酒精的靡靡之气彻底置换干净。他拎起自己那个与这环境格格不入、洗得发白的帆布旅行袋,里面只装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和几本核心教材。一辆普通的出租车早己在门外等候,是江诚自己提前叫好的。
“诚少,这就走?不再玩两天?开学还早着呢!”汪雨趿拉着拖鞋追到门口,睡袍松松垮垮,眼神还有些惺忪。
“雨哥,谢了。报道要紧,港大那边手续不少。”江诚语气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礼貌与疏离。他拉开车门,动作利落。
“行吧行吧,书呆子!”汪雨不以为意地挥挥手,又搂紧了身旁的美人,“有空再来,哥哥这儿随时欢迎!”
出租车平稳驶离。后视镜里,那栋宛如宫殿的白色别墅和门口倚红偎翠的身影迅速缩小,最终消失在郁郁葱葱的山道拐弯处。江诚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浅水湾的喧嚣、小燕子的明媚、张敏的艳丽、汪雨肆无忌惮的豪言……如同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他需要一点时间,让高速运转的大脑从这场感官盛宴的余波中冷却下来,重新校准到属于“江诚”的轨道。
当出租车停在香港大学依山而建、充满英伦殖民风情的薄扶林校区门口时,江诚才真正感到“抵达”。红砖砌成的古老建筑群庄重典雅,绿树成荫的坡道蜿蜒曲折,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特有的咸湿与学术机构特有的油墨书香混合的气息。这与闵行的开阔崭新截然不同,带着历史的沉淀和逼仄的繁华感。
他被分配到一栋面朝维多利亚港的学生宿舍。房间不大,但整洁有序,窗外是繁忙壮阔的维港海景,万吨巨轮如同玩具般在碧蓝的海面上缓缓移动,对岸九龙的高楼鳞次栉比。景色绝佳,但江诚的第一感受却是“陌生”。这种陌生感,并非源于风景,而是源于语言。
从踏入港大校园的第一步起,英语就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指示牌、课程通知、食堂菜单、宿管阿姨的交代……一切扑面而来皆是英文。即使简单的“请问报到处在哪?”,也需要在脑中快速切换频道。习惯了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工具的江诚,瞬间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壁垒。他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像一个精密的翻译机,将接收到的信息即时处理。
然而,压力亦是动力。江诚很快调整了心态,将这视为一次绝佳的沉浸式语言训练场。他强迫自己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哪怕初期略显生涩。去食堂点餐、向助教提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舍友打招呼……每一次开口,都是一次实战演练。渐渐地,那层语言的隔膜开始变薄,他开始“享受”这种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下的挑战感。维港的壮丽景色,在他埋头预习课程资料或对着录音练习口语时,成了背景板里无声的陪伴。
得益于在上海交大安泰少年班扎实的学分积累,江诚在港大的课表异常精简。他精准地选择了三门核心课程,并出于对商业本质的思考,旁听了一门:
《国际金融》(Iional Finance):这是他此行的重点目标。港大身处亚洲金融中心,这门课由拥有丰富业界经验的教授主讲,聚焦全球金融市场运作、汇率机制、跨国资本流动等前沿议题,信息量巨大且实战性强。
《微观经济学》(Microeics):虽然是基础课,但港大的讲授深度和案例选择(大量亚太区实例)远超内地版本,有助于他构建更精细的市场行为分析框架。
《会计学原理》(Principles of Ating):这是商业世界的通用语言。系统学习准则和报表解读,是他未来理解企业、进行投资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
旁听:《商业》(Business Ethics):这门课像一道清泉,在技术性的金融经济课程之外,为他打开了思考商业行为价值边界、企业社会责任的大门。教授犀利的案例剖析(如安然事件)常常引发激烈讨论,让江诚开始审视资本力量背后的道德维度。
港大的教学模式让江诚耳目一新。每门课都由 Lecture(大课讲座) 和 Tutorial(小班辅导) 组成。
Lecture:通常在能容纳上百人的阶梯教室进行。教授在讲台上挥斥方遒,逻辑清晰,信息密集。江诚坐在台下,如同海绵吸水,飞速记录着关键概念、模型推导和业界动态。他欣赏这种高效的知识传递,但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Tutorial: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十人左右的小班,由博士生助教(TA)带领。重点在于互动、讨论、批判性思维。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指定的Pre(准备)——阅读大量文献、分析案例、准备小组讨论的论点或解决方案。课堂上,TA会抛出尖锐问题,鼓励甚至“逼迫”每个学生发言、辩论、质疑彼此的观点。
江诚第一次参加Tutorial时,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习惯了内地课堂上相对安静的聆听,这种需要即时反应、清晰表达、并捍卫自己逻辑的环境,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他强迫自己克服“旁观者”心态,积极发言。初期,他言简意赅,力求逻辑无懈可击,但略显生硬。随着次数增多,他逐渐找到了节奏,能更流畅地参与讨论,甚至能敏锐地指出其他同学论证中的漏洞。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即时反应能力、表达技巧和批判性思考深度。他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输出的淬炼。
尽管只有三门主修课,江诚的学习生活却异常充实。Lecture需要高度专注吸收新知,Tutorial需要充分准备和积极表现,课后还有大量的阅读文献、个人作业以及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他的时间被切割成块,高效运转。
宿舍成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他的室友来自新加坡、印度和德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共同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加坡室友务实高效,印度室友热情健谈,德国室友严谨守时。起初的磨合不可避免,但江诚很快适应并从中获益。他们一起讨论课程难点(常常用英语争得面红耳赤)、分享各自国家商业案例、甚至组织小型学习小组互相讲解。这种多元文化的浸润,潜移默化地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理解商业决策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维港的夜景璀璨夺目,但江诚书桌上的台灯,往往是宿舍区熄得最晚的之一。自律是他融入这片繁华学府最坚实的锚点。窗外的霓虹闪烁,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与浅水湾别墅里那个纵情声色的世界,仿佛隔着无形的次元壁。
一个学期飞逝而过。当江诚最后一次走出《国际金融》的考场,站在港大主楼那标志性的红砖拱廊下,俯瞰着山下繁忙的都市和海港,心中是前所未有的澄澈。
收获是沉甸甸的:
语言壁垒的突破: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自信交流,英语己成为他思维和表达的自然工具。
国际视野的拓宽:身处金融前沿,接触全球议题,理解多元文化,他的格局不再局限于内地。
思维模式的升级:Tutorial的淬炼让他掌握了主动学习、批判思考和高效表达的精髓,这是比知识本身更宝贵的财富。
独立与自律的深化:远离熟悉的环境,在高度国际化且快节奏的都市学府中游刃有余,证明了他强大的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
维港的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角。浅水湾的纸醉金迷,汪雨那“连泰森都敢打”的狂言,仿佛己是上辈子的事。眼前,是更广阔、更复杂、也更值得他去探索和征服的真实世界。香港之行,如同一块关键的跳板,让他从一个天赋卓绝却略显青涩的少年,向着未来那个需要运筹帷幄、洞察全球的掌舵者,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平静地投向远方喧嚣的都市与无垠的海天交界线,那里,才是他即将启航的方向。而心底那份关于“机密文件”般情感的遥远回响,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空,似乎也变得愈发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