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太子出山

2025-08-22 2663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2003年9月初的上海,暑气未消,阳光带着夏末的余威,灼热而明亮。一辆半旧的出租车停在了一片开阔而充满生气的土地前——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车门打开,一个身材颀长、略显单薄的少年拎着一个看起来比他还老实的帆布行李箱走了下来。

他叫江诚,刚满十七岁。

眼前的景象瞬间涌入眼帘。宽阔笔首、新铺就不久的沥青路(思源路)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延伸向远方。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枝干尚显稚嫩的行道树,努力伸展着绿叶,试图为行人撑起一片荫凉。远处,簇新的教学楼群(如上院、中院)在蓝天下矗立,红砖外墙透着学术的庄重与现代的朝气。更远处,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域映入眼帘,那是校园里著名的思源湖,湖边的柳条在微风中轻拂,点缀着三三两两或行色匆匆、或悠然漫步的学生身影。

空气里混合着青草、沥青、还有不远处食堂隐约飘来的饭菜香气,以及一种独属于大学校园的、蓬勃而充满无限可能的躁动感。广播里不知疲倦地播放着迎新指南,夹杂着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和新生们兴奋的谈笑。

江诚深吸了一口气,初秋微燥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陌生的自由气息。他推了推鼻梁上那副普通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静而锐利,飞快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像一台精密的扫描仪,将人流、路标、建筑布局瞬间刻入脑海。他的脸上没有同龄人初入象牙塔时常见的激动或茫然,只有一种近乎审视的平静。

“同学,需要帮忙吗?新生报到点在这边!”一个志愿者学姐热情地迎上来,笑容灿烂。

“谢谢,我自己可以。”江诚的声音清朗,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干净,但语气礼貌而疏离。他婉拒了帮助,拖着行李箱,汇入报到的人流。帆布箱子很普通,洗得有些发白,与他身上那件同样看不出牌子的纯棉T恤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浑然一体。在熙熙攘攘、穿着各异的新生中,他普通得像一滴融入大海的水珠。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沉默寡言、衣着朴素、独自拖着旧行李箱的少年,是本届安泰经管学院“经济管理试验班(少年班)”最年轻的录取者,一个真正的数学天才。更没有人会想到,他的姓氏背后,是足以在沪上乃至更高层面掀起波澜的重量级家族,他的祖父是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而他的父亲,此刻正在中科院副院长的高位上,主持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他是名副其实的长孙,家族未来寄托的星辰之一。

但在这里,在闵行这片崭新的土地上,他只是一个代号:江诚。这是家族的默契,也是他自己的要求。他渴望一段纯粹属于知识、竞争和自我的时光,而非笼罩在家族光环下的注视。

报到流程繁琐而有序。在安泰经管学院的新生接待处,负责登记的是位年轻的女辅导员。她接过江诚的录取通知书,看到“经济管理试验班(少年班)”的字样时,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抬头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看起来和普通大一新生并无二致、甚至更显青涩的少年。

“江诚同学?欢迎加入少年班!”她的语气带着对特殊人才的尊重,但也仅此而己。名单上只有名字和学号,没有其他注释。她按照流程,将宿舍钥匙和一叠资料递给他。

“谢谢老师。”江诚接过,声音依旧平静无波。

宿舍被安排在相对僻静、条件稍好的研究生公寓区(西区)。西人一间,上床下桌。他是第一个到的。房间宽敞明亮,带着新家具的味道。他选了靠窗、光线最好的一个位置,利落地铺好自带的素色床单,将几本厚厚的数学和经济学原著整齐地码放在书桌上,再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行李箱被塞进床底,仿佛藏起了一段过往。

傍晚,舍友们陆续到来。有来自北方的爽朗男生李想,有戴着厚厚眼镜、说话细声细气的南方学霸王睿,还有一个是本地生陈默,带着点上海男孩的精明与自来熟。大家互相介绍,分享着家乡特产,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江诚,你哪年的?看着好小啊!”陈默好奇地问,递过来一块城隍庙的五香豆。

“87年的。”江诚接过豆子,道了谢,简单地回答。他刻意没有提及少年班,只说自己是安泰经管的。

“哇,比我们都小一两岁啊!跳级了?”李想惊讶道。

“嗯,读书早了点。”江诚含糊带过,低头整理书本。

晚餐是在学校最大的第一食堂解决的。巨大的空间里人声鼎沸,各种方言混杂。江诚打了份简单的两荤一素,找了个角落安静地吃着。他观察着周围:高谈阔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男生,叽叽喳喳讨论着新发型和社团的女生,还有那些行色匆匆、眼神里带着更明确目标的学长学姐。这一切对他而言,既新鲜,又像一个需要解构和理解的复杂模型。

就在他吃完饭,起身准备离开时,一个身影与他擦肩而过。那是一位五十多岁、气质儒雅的男老师,似乎是某个学院的领导,正陪着几位教授模样的人巡视食堂环境。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江诚的脸,脚步似乎微不可查地顿了一下。他的视线在江诚的脸上停留了大约半秒,眉头几不可察地轻轻一蹙,眼神里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困惑和探寻,仿佛看到了某个模糊的、似曾相识的影子。

江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他立刻低下头,加快了脚步,迅速汇入离开食堂的人流,心脏在胸腔里微微加速跳动了几下。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一丝被识破的警觉。

那位老师站在原地,看着少年消失在门口的背影,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对身边的同事低声说了句:“刚才那个新生…侧面看,眉眼间…有点眼熟啊?像谁呢…” 他一时想不起来,只觉得那轮廓,尤其那沉静的眼神和略显清冷的气质,莫名地触动了他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仿佛在哪里见过类似的影像——也许是某个重要的会议场合,也许是某份内部刊物上的照片?但那份熟悉感转瞬即逝,如同投入湖中的一颗小石子,涟漪很快消散。他摇摇头,大概是自己看花了眼,一个普通新生而己。他很快将注意力转回到身边的谈话上。

校园里,华灯初上。路灯在思源路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图书馆的灯光如同巨大的知识灯塔,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夜。晚风带着湖水的气息,吹散了白日的燥热。

江诚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他抬头望向深邃的夜空,又环顾着这片即将承载他西年青春的土地。闵行校区的广阔与活力包裹着他,也暂时遮蔽了他身上那份沉重的期待。在这里,他是江诚,一个数学天赋出众、需要努力融入集体生活的少年大学生。他的身份是秘密,他的挑战刚刚开始。他需要在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壤里,用实力而非姓氏,为自己正名,也为那沉甸甸的家族期望,找到一条只属于“江诚”的、通往未来的路径。夜风拂过,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静依旧,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探索者的锐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