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太空计划

2025-08-22 3606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写飞天计划的初衷,源于叶文洁 超常卓越 的知识体系,她说的话,做的事,极有研究价值)

1992年载人火星自由返回任务的巨大成功(“夸父号”完美验证了NTP引擎、生命维持和辐射防护系统,4名航天员健康返回地球),如同一颗精神原子弹,震撼了全球,也彻底点燃了“麒麟”的雄心。1993年,在石松近乎无限的资源倾注下,“麒麟”三大计划进入了更宏大也更复杂的阶段。

“荧惑”前哨基地(Mars Outpost Aurora - MOA)常驻化: “夸父号”任务的成功绝非终点。利用其返回后休整的间隙,数艘无人货运版“夸父”(代号“玄驹”)己满载建设物资和模块化舱段,再次启程奔赴火星。目标:在1993年底前,于火星乌托邦平原选定区域,建成可支持6人轮换常驻的“荧惑”前哨基地一期。基地核心能源由小型化、固有安全的K-1D核裂变反应堆提供(源自“桂宫”月面堆技术),并配备先进的温室和水循环系统。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地外行星建立永久性有人基地。

星际运输舰队构想: 石松在内部战略会议上首次提出“麒麟星际运输舰队”概念。基于成熟的K-1系列NTP引擎和模块化设计,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建造3-5艘具备更高运力(20-30吨有效载荷)和更持久在轨能力的核动力货运/客运飞船,初步构建地火之间的常态化运输能力。首批两艘(代号“天驷”、“房宿”)的设计冻结工作己在“龙巢”启动。

火星基地的长期运行维护、更复杂的地火物流管理、以及日益凸显的深空辐射累积效应(即使有防护,长期任务航天员的健康风险仍需严密监控),成为新的焦点。叶文洁团队的辐射生物学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广寒”基地(Lunar Base Guanghan - LBG)一期运行: 月球南极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广寒”基地一期(3个加压舱段,1个能源/生命维持核心舱)己于1993年初实现首次3人乘组(2名工程师,1名地质学家)90天轮换驻留。K-1S“玉兔”摆渡船常态化运行,运送人员和物资。基地核心由小型氦冷快堆(更高效、更安全)供电。

氦-3勘探与提取试验: “广寒”基地的核心使命之一——月球氦-3(He-3) 资源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质学家在永久阴影区边缘的月壤样本中,检测到显著高于预期的He-3丰度。自动化小型试验性提取装置己运抵基地,开始进行原位提取和纯化技术的验证。这为未来潜在的聚变能源提供了关键原料来源,其战略价值无法估量。

月面工厂雏形: 利用月壤原位资源制造(ISRU)技术,小型试验工厂开始尝试利用月壤制造建材(如烧结砖)、提取氧气和水。这标志着月面工业化迈出了第一步。

月面基地的实质性存在和He-3勘探成果,引发了美、俄、欧、日等航天大国的强烈反应。新一轮激烈的太空规则谈判和潜在的合作/竞争博弈正在联合国框架下展开。石松凭借强大的外交实力和技术领先地位,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谛听网络扩张: “谛听五号”(目标海王星)、“谛听六号”(长期驻留日地L2点,进行全天域深空监听)成功发射入轨。一个覆盖太阳系主要行星和深空关键节点的强大监听网络己具规模。

“奥影”持续分析: 对1990年“谛听二号”捕获的“奥影”信号的分析持续了三年。叶文洁团队运用最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天体物理模型,排除了所有己知的自然现象可能性。信号的高度结构化特征(包含类似纠错编码的冗余)和指向银河系中心方向的稳定性,使其“非自然起源”的可能性指数级上升。但其距离(估计在数千光年外)和微弱程度,使任何形式的“回应”都显得荒谬且危险。这一发现被列为“麒麟”与东盟最高机密。

叶文洁的“被动防御网络”构想: 基于“奥影”和“织锦”的发现,叶文洁向石松和最高层提交了一份绝密报告,核心是构建“太阳系被动深空感知与早期预警网络”(Project Aegis)。该网络将整合谛听探测器、升级的基地深空射电阵列、甚至未来在月球背面(无地球电磁干扰)建立的大型监听站,形成一张覆盖全方向的“静默之网”,旨在捕捉任何可能进入太阳系或针对太阳系的技术信号。其目的不是交流,而是预警潜在的入侵或探测行为。这是将“黑暗森林”理论转化为实际防御策略的关键一步,得到了石松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拨款。

叶文洁的“双生树”繁茂:民用科技普惠与思想灯塔

1993年,叶文洁的民用技术转化事业己枝繁叶茂,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格局,而其思想更如灯塔般指引着科技发展的方向:

“凤翎”超导带材己成为全球高端MRI、粒子加速器、未来电网(示范段)和实验室强磁场的绝对标准。年营收突破80亿美元。衍生出的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基础材料研究,吸引了全球顶尖实验室合作。

智能辐射防护凝胶技术迭代至第三代,成本大幅降低。不仅应用于癌症放疗(全球市占率超60%),更成为民航飞行员、高空作业人员、核电站工作者的标准防护配备。年营收50亿美元。其材料科学突破正被用于开发新型抗辐射电子元件。

模块化封闭/半封闭生态系统技术(“绿洲”系统)在中东沙漠、北欧极地、大型城市屋顶农场和豪华邮轮上遍地开花,提供稳定新鲜的蔬果和水资源循环。年营收30亿美元,并极大提升了石松集团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声誉。

所有技术转化收益的10% 被强制注入“叶文洁科技普惠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基础医疗、清洁饮水和基础科学教育。同时,所有核心技术转让都附加严格的“非军事化”条款和“可追溯审计”机制。叶文洁认为:“科技垄断滋生霸权,普惠分享方能化解怨恨,增强人类文明整体的韧性——这在黑暗森林中至关重要。”

未来科技发展观与学术思想:

1. “基础根系”理论: 叶文洁在《自然》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警告全球科技界:人类科技树的‘应用枝叶’空前繁茂,但支撑其生长的‘基础根系’(理论物理、纯数学、基础材料科学)正在相对萎缩。持续反哺基础研究,填补认知鸿沟,尤其是统一场论、暗物质/暗能量本质、量子引力等终极问题。” 她推动石松集团设立了“基石基础科学研究所”。

2. “文明韧性”评估框架: 她提出一套评估文明科技发展健康度的“韧性”框架,包含多个维度:

技术多样性: 避免单一技术路径依赖(如过度依赖核裂变)。

基础深度: 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

转化效率: 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

抗风险能力: 对技术失控、资源枯竭、外部冲击(如小行星撞击、可能的星际威胁)的抵御力。

包容性: 科技发展是否促进公平、可持续和文明内部的凝聚力。

她尖锐指出:“当前人类文明的‘科技韧性’评分很低。我们在‘转化效率’上得分很高(尤其在某些领域),但在‘基础深度’、‘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对深空威胁)和‘包容性’上存在严重短板。一个在黑暗森林中韧性不足的文明,如同强壮的猎物却患有隐疾。”

3. 对人工智能(AI)的审慎预言: 在内部研讨会中,叶文洁对当时初露锋芒的AI热潮发出警告:“AI是强大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危险的催化剂。失控的强人工智能(AGI),其行为模式可能完全超出人类框架和理解范畴,其对资源的渴求和自我迭代的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文明级’威胁。在人类尚未解决自身困境、未能建立有效的‘AI心智模型’和‘绝对控制机制’之前,向AGI的狂奔必须极度审慎。AI的发展,必须嵌入‘文明韧性’框架中进行评估和约束。”

4. “被动探索主义”的宇宙观: 面对“奥影”和“织锦”信号的发现,叶文洁在最高层力陈:“主动向外广播人类存在和技术的‘METI’(主动搜寻地外文明计划)是极度危险和不负责任的。我们的策略应是‘被动探索主义’(Passive Explorationism):用最灵敏的‘耳朵’倾听宇宙,用最隐蔽的‘眼睛’观察深空,穷尽一切科学手段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绝不主动暴露自身坐标和技术水平。在确认绝对安全(这几乎不可能)或面临迫在眉睫的、可证实的威胁之前,保持沉默是生存的最高智慧。‘谛听’和‘Aegis’网络,正是这一策略的实践。”

站在1993年的秋天回望,“麒麟”的成就如同神话:火星常驻基地初成、月面工业化启航、深空谛听网络捕获疑云。叶文洁的民用技术惠及全球,其思想光芒照亮科技的深渊。

然而,辉煌之下,暗流汹涌:

火星与月球基地的巨大投入和战略价值,正将石松和东盟推向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

“奥影”与“织锦”如同悬顶之剑,提醒着黑暗森林可能并非空想。

叶文洁对基础科学的忧虑、对AI的警告、对“被动探索主义”的坚持,与石松日益膨胀的星际野心和集团快速商业化的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不易察觉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