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世纪老人

2025-08-22 2240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90年12月初的洛杉矶,空气中己带着清冽的寒意,但阳光依旧慷慨地洒满这座天使之城。西方石油大厦88层,阿曼德·哈默的私人办公室,如同一个俯瞰众生的王座。窗外,城市的天际线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芒,车流不息,永不停歇。

九十二岁的哈默坐在宽大的皮椅上,身形比公牛夺冠庆典时更加瘦削,像一株历经风霜却依旧挺立的古松。他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枯瘦但依然稳定的手指,正缓慢地翻动着刚由助理送来的厚厚一叠财务报告。报告散发着油墨和纸张特有的冷香。他的指尖最终停留在其中一页,那里是中国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最新运营数据。

“好…很好…” 哈默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胸腔微弱的共鸣,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满意。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掠过他沟壑纵横的脸颊。平朔煤矿——这个他晚年倾注心血、突破重重障碍促成的巨型跨国合作项目,不仅是他商业版图上的又一颗明珠,更是他毕生信念的印证:资本可以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为人类共同的福祉开掘资源,点燃发展的引擎。这份报告上的每一个增长数字,都仿佛带着黄土高原的风尘和中国工人劳作的热气,温暖着他日渐冰冷的躯体。

尽管呼吸需要通过鼻腔导管连接着旁边立式氧气瓶才能维持平稳,尽管手背上老年斑密布、皮肤薄得像一层脆弱的纸,尽管每一次翻页都耗费着所剩无几的精力——但那双眼睛,那双曾在克里姆林宫与列宁握手、在人民大会堂与邓谈笑风生的眼睛,依然锐利如鹰隼。它们扫过报告上的图表、数据,捕捉着每一个关键信息,如同翱翔的猎鹰锁定目标。

就在几周前,这位九旬老人展现的生命力依旧令他的医疗团队咋舌。他保持着近乎严苛的作息:

清晨6点,准时阅读全球子公司发来的加密电报,从北海油田的钻探进度到非洲新矿区的勘探报告,事无巨细。

上午9点,准时出现在这间顶层办公室,亲自处理文件、召见高管。他甚至能精准指出利比亚某处新油田报告中的一处成本核算疑点。

午餐往往是一杯清汤和几片面包,在办公桌上解决,接着又是数小时的高强度工作。

秘书和私人医生无数次忧心忡忡地劝他:“博士,您必须休息了!” 得到的回应总是那个标志性的、带着一丝倔强的微笑,以及那句刻入骨髓的信条:“停下…才是真正的死亡。”

这种近乎偏执的勤勉,贯穿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十岁的百万富翁: 从父亲濒临破产的小药厂起步,凭借敏锐嗅觉和胆识,将其扭亏为盈,震惊商界。

五十八岁的豪赌: 在所有人认为他该安享晚年时,却冒险收购了负债累累、几近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凭借独到眼光和铁腕手段,将其打造成世界第八大石油巨头,上演了商业史上最华丽的逆袭之一。

七十岁的破冰者: 穿梭于东西方之间,在冷战坚冰最厚之时,用贸易敲开大门,成为美苏、乃至后来中美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

然而,时间,这位最无情的对手,终究无法被彻底击败。进入十二月,哈默的身体机能如同绷紧到极限的弓弦,终于开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持续的衰弱感如影随形,精力如退潮般迅速流逝。

12月10日清晨,洛杉矶贝莱尔区哈默的庄园别墅内。冬日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地毯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却驱不散房间内弥漫的沉重气息。哈默躺在特制的医疗床上,身上连接着复杂的生命监护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显示着他的生命之火正在风中摇曳。心力衰竭的突然袭击,让这位顽强的老人陷入了深度昏迷与清醒边缘的模糊地带。

在意识模糊的深渊里,那些塑造了他一生的辉煌片段,如同走马灯般在眼前炽烈地闪现、碰撞:

1921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年轻的医学博士阿曼德·哈默,带着一火车急需的粮食,站在了革命导师列宁的面前。列宁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他,将石棉矿的开采权交到他手中。那一刻,他从医生变成了“红色资本家”,开启了一段与政治巨浪共舞的传奇。

1956年,加州荒凉的克恩县: 花甲之年的哈默,站在一片看似毫无希望的盐碱地上。为了帮助一位陷入困境的朋友,他借出了5万美元用于钻探。钻头轰鸣着深入地下,最终喷涌而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黄金!命运的齿轮在花甲之年再次疯狂转动,西方石油帝国由此奠基。

1979年,北京:“哈默博士,您该多来中国看看。” 这句话如同火种,点燃了他晚年在中国大地上开疆拓土的雄心,平朔煤矿便是最璀璨的果实。

1990年6月,芝加哥联合中心: 漫天金色彩带中,迈克尔·乔丹高举奥布莱恩杯,泪流满面

这些记忆碎片,如同最珍贵的钻石,在他即将熄灭的意识中熠熠生辉,构成了一部无与伦比的人生史诗。

在哈默那间俯瞰洛杉矶的书房里,巨大的红木书桌上,摊开着一份厚重的、布满修改痕迹的手稿。那是他倾注晚年心血撰写的《自传》。钢笔斜搁在稿纸上,墨迹在“天下没有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这句被商界奉为圭臬的“哈默定律”旁,尚未干透。这是他纵横商海七十载的不二信条,也是他留给世人最精辟的总结。

书桌的一角,摆放着几份来自利比亚的文件。就在数月前,利比亚方面曾提出一个令人难以拒绝的殊荣:以“哈默”的名字命名一片新勘探出的、储量惊人的土地。老人的回复简洁而有力,通过秘书传达:“打出油井和水井,让资源惠及当地人民,己是与这片土地共享的最深幸福。名字,留给历史去评说吧。” 这份淡然,折射出他晚年超越财富名望的境界。

哈默的传奇恰如他常说的那般:“人生始于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