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麒麟飞天梦(3)

2025-08-22 3631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86年10月,柔佛-丹绒宾半岛,“麒麟”领地。**

赤道的秋意不过是雨量稍减,但“麒麟”领地内的气氛却如同淬火的钢铁,在巨大的成功与沉重的压力下翻滚蒸腾。时间无情地推进到计划启动后的第二年秋冬,预定里程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烈焰的洗礼:K-1热试车!**

夏季的酷热仿佛是为那场惊天动地的试验预热。在经历了无数次模拟推演、安全预案演练和近乎苛刻的最终检查后,代号“龙息”的K-1核热反应堆原型**首次全功率热试车**,在1986年9月一个被亲王卫队严密封锁了海空域的黎明,悍然点燃!

巨大的试车台被厚重的水泥掩体和多层防辐射屏障包裹。当指令下达,液氢如冰河般注入炽热的堆芯。瞬间,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仿佛来自地核深处的咆哮声撕裂了空气,即使隔着重重防护,观测掩体内的工程师们也能感受到脚下大地的震颤。监控屏幕上,**比冲(Specific Impulse)** 的数值如同脱缰野马,在短暂的波动后,牢牢钉死在惊人的**1150秒**!远超美国冷战时期NERVA计划(850秒左右)和当前任何化学火箭(约450秒)的理论极限!**持续时间:65分钟!**

这不是130秒的冷流,这是持续一小时的真实核裂变烈焰在推动模拟工质!高温、高压、强辐射——地狱般的环境考验着每一个部件。当倒计时归零,反应堆安全停堆,掩体内爆发出压抑己久的、混合着狂喜与虚脱的欢呼与泪水。所有核心参数:堆芯温度、中子通量、压力、比冲稳定性……均完美达标,甚至部分超越预期!MIT-Dragon团队首席工程师在安全通讯频道里嘶哑地喊道:“**我们创造了历史!人类进入核热推进时代!**” 1987年的核心里程碑,在1986年秋季提前、辉煌地达成。消息被严密封锁,仅限亲王和最高层知晓,但基地内每一个人的脚步都变得无比轻快而坚定。

**“红土”呼吸:火星舱封闭试验**

热试车的成功余波未平,“红土”火星生命支持系统1:1实验舱迎来了首次**30天乘员组封闭生存试验**。由港大联合团队精心挑选并训练的4名志愿者(2名工程师,1名医生,1名植物学家)在深秋时节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圆顶世界。

舱内模拟着火星的低气压(约地球1%)、高二氧化碳(95%)环境,以及部分重力效应(通过离心装置)。复杂的系统循环着空气、水,并尝试在人工光照下培育作物。试验的核心目标是验证封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乘员心理生理适应能力,以及叶文洁团队根据辐射生物研究制定的防护方案有效性。外部监控中心内,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叶文洁亲自坐镇,密切关注着乘员的生理指标和系统运行状态。试验过半,舱内出现了一次小型氧气循环波动和一次作物病虫害,但都被乘员和地面支持团队成功处置。当30天期满,舱门打开,4名志愿者虽然略显疲惫但精神地走出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标志着“麒麟”在载人深空生存保障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港大讲堂:深渊边缘的思辨**

热试车的烈焰与“红土”舱的封闭试验,成为了叶文洁在港大《科学前沿与责任》课堂上最鲜活也最沉重的案例。她的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其他院系的教授。

* **“黑暗森林中的光芒”**:她将“红土”舱试验引申到载人火星计划。“当我们向火星,向更远的深空派遣人类,我们不仅是探索者,也是信标。核热推进的光芒,生命维持舱的微光,在浩瀚宇宙尺度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黑暗森林’的理论框架下,任何主动释放的技术信号都可能暴露自身。我们是否有权代表全人类,点燃这束可能引来未知注视的光芒?知情同意的边界在哪里?”

* **“敬畏与僭越”**:她再次提及父亲的遗训。“对宇宙规律的探索是科学的本能,但当我们掌握的力量开始触及生命创造(封闭生态)、能量本源(核聚变/裂变)、甚至可能改变文明轨迹(深空殖民)时,我们必须保持‘敬畏’。敬畏不是退缩,而是认识到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技术后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以及在宏大宇宙尺度下人类文明的脆弱性。缺乏敬畏的僭越,可能带来的是文明的湮灭而非升华。”

她的课堂常常陷入激烈的辩论和长久的沉默。这些思考,如同冰冷的雨滴,洒落在“麒麟”基地火热的技术狂飙之上。

热试车的空前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石松的雄心。1986年初冬,他再次飞抵柔佛基地。站在K-1试车台那被烈焰熏烤过的庞大身躯前,他的眼中闪烁着比核火更炽热的光芒。

在KRC顶层指挥室,他对着巨大的星图和基地沙盘,向叶文洁和核心团队抛出了更宏大的蓝图:

1. **登月计划(代号:桂宫):** “麒麟的核热引擎,不仅属于火星!我要在基地开辟第二条战线,同步发展载人登月能力。利用NTP引擎的高比冲优势,我们可以构建地月轨道摆渡飞船,在月球南极建立小型前哨站,目标是在1990年代中期实现常驻。月球基地将成为深空探测的中继站、资源补给点,更是展示‘麒麟’和东盟力量无可争议的里程碑。” 他展示了初步概念图:基于NTP上面级的月球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

2. **深空无人机探索计划(代号:谛听):** “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火星和月球。叶教授,你的深空信号研究需要更强大的平台。我要求立即启动‘谛听’计划,研发基于先进离子推进或小型化核电源(利用K-1技术衍生)的深空探测器。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向木星系统、柯伊伯带甚至奥尔特云方向,发射数颗具备长寿命、高自主性、强大通信和科学载荷的探测器。它们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验证叶教授之前捕获的深空异常信号,并主动‘倾听’更广阔的宇宙。” 他特别强调,“谛听”探测器将搭载最先进的射电接收和信号分析设备,其设计目标首指叶文洁的理论需求。

石松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叶文洁身上,带着征询,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决心:“叶教授,这两项计划将极大拓展‘麒麟’的战略纵深和科学价值。所需资金和资源,由我全额追加,不挤占原‘核火’计划核心预算。技术路线,依托现有基础和‘系统’支持,完全可行。关键在于你的科学团队能否支撑这更广阔的研究方向?时间紧迫,我需要你的意见。”

指挥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向叶文洁。登月计划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技术挑战巨大,“谛听”计划则首接关联到她最核心的宇宙探索和潜在的SETI目标,但同时也意味着将主动释放更多技术信号和探测信号进入深空。

叶文洁沉默着。她的目光在星图上的月球、火星、木星以及更遥远的深空之间游移。父亲的遗言在耳边回响,课堂上关于“责任”、“敬畏”与“僭越”的论述在脑中盘旋。石松的野望如同脱缰的巨兽,而“谛听”计划,对她而言,既是诱惑,也可能是潘多拉的魔盒。

几秒钟后,她抬起头,眼神恢复了惯有的沉静与锐利,声音平稳却清晰地穿透了指挥室的寂静:

“亲王殿下,‘桂宫’登月计划技术可行,但需独立评估其对‘核火’主线的资源分流和新增风险,特别是月面核设施的安全与政治敏感性。我建议成立专项小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详细可行性研究。”

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聚焦在“谛听”计划上:

“‘谛听’深空无人机计划……我原则上同意。它符合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宗旨,其探测目标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但,**” 她加重了语气,“探测器所有主动发射信号的功率和频段,必须由我的团队进行最严格的与技术评估,并拥有最终否决权。我们向外‘谛听’,必须慎之又慎,避免不必要的‘呼喊’。”

石松的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叶文洁的回应既务实又守住了她作为科学家的底线,尤其是对“谛听”计划的附加条件,显示了她对“黑暗森林”可能性的深刻警惕。他大手一挥:“好!‘谛听’计划立即启动,叶教授拥有信号控制最高权限!‘桂宫’计划按你意见,成立专项小组评估。资金、人员,即刻到位!”

1986年的冬天,“麒麟”领地依然热火朝天。K-1热试车的余温未散,“红土”舱的经验在总结,“龙巢”总装线上,长征-九号NTP上面级的构件开始吊装。而“桂宫”与“谛听”这两条新开辟的战线,如同基地延伸出的两条新枝干,一条伸向近邻的月球,一条则探向宇宙最幽深的未知。

叶文洁站在KRC顶层,望着基地璀璨的灯火和远处海面上巡逻艇的探照灯光柱。脚下是人类前所未见的技术奇迹在孕育,头顶是父亲告诫需要敬畏的浩瀚星空。石松的野心如同核火般炽烈燃烧,推动着人类以超越时代的速度奔向星辰大海,也奔向一个充满未知风险与困境的未来。

她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人间灯火与天上寒星。核火的烈焰己经点燃,深空的谛听之耳即将张开。人类文明,正站在一个由科技、野心、秘密与对宇宙的敬畏共同构筑的十字路口,其选择将深刻影响它在黑暗森林中的命运。而叶文洁,这位宇宙的倾听者与麒麟的首席科学家,正身处这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