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特区速度与兄弟情

2025-08-22 2944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一九八西年·冬·深圳——特区速度与兄弟情

普吉岛的碧海金沙仿佛还在昨日,李云龙和丁伟便一头扎进了深圳这片沸腾的热土。有了石松亲王十亿巨资的承诺,有了尤太忠司令和张仲先政委这两位老战友在广州军区的鼎力支持,更有了叶英这位精明强干、手握实权的石松亲王全权代表坐镇指挥,深圳的建设,如同按下了快进键,展现出令人瞠目的“特区速度”。

“绿灯”下的狂飙突进

在尤太忠“特事特办、一路绿灯”的严令下,在张仲先协调各方关系、扫除行政障碍的保障下,叶英带领着庞大的石松团队(融合了香港、东南亚及部分国际精英)与深圳市政府展开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合作。

土地划拨与购买: 罗湖、福田、南山等核心区域的成片土地迅速完成勘测、评估和出让手续。石松的资金如同开闸洪水,涌入深圳的土地市场,成为特区初期最大的“地主”之一。叶英展现出的商业眼光极其精准,所购地块皆位于未来发展的黄金走廊。

“三来一补”遍地开花: 叶英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大力推动“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一座座标准化的工业厂房在规划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速度惊人。香港的玩具商、电子元件商、服装厂老板纷至沓来,石松负责提供厂房、基础管理和部分启动资金,港商负责设备、技术和订单。招工启事贴满了深圳街头巷尾和内地涌入的车站码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怀揣梦想涌入这片新兴的热土。流水线昼夜不停,机器轰鸣成为特区的主旋律。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破冰: 叶英并不满足于低附加值的“三来一补”。她利用石松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积极寻求与国内有实力的单位(如电子工业部下属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深圳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电子元器件厂、第一家现代化印染厂等项目在叶英的强力推动下快速落地。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为特区探索更深层次的开放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叶系”助力,畅通无阻: 一个更重磅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叶英的弟弟叶同志,将于1985年正式出任广东省省长!这个消息如同给深圳的建设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意味着从省到市,石松的投资项目将获得最高级别的理解和支持,政策瓶颈几乎不复存在。叶英在处理与省市关系时,更加从容自信,许多需要协调的难题,往往一个电话或一次会面就能迎刃而解。李云龙和丁伟看着叶英运筹帷幄、举重若轻的样子,不禁感慨:“虎父无犬女!”

小梅沙畔·涛声依旧

就在这日新月异、尘土飞扬的建设浪潮中,在小梅沙附近精心打造的海滨别墅群也悄然竣工。其中一栋位置最佳、首面无敌海景的别墅,被命名为“听涛阁”,成为李云龙在深圳的落脚点,也是他招待贵宾的私密场所。

1984年的冬天,深圳的寒意被建设的热情驱散。一个周末的傍晚,“听涛阁”灯火通明。壁炉里松木燃烧发出噼啪的轻响,驱散了海风带来的微凉。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月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和远处隐约可见的繁忙盐田港轮廓。

餐厅里,一张圆桌旁围坐着五人:

主位是李云龙,穿着舒适的毛衣,红光满面。

左侧是丁伟,依旧儒雅,慢条斯理地品着茶。

右侧是叶英,一身得体的套装,显得干练而优雅。

尤太忠司令员和张仲先政委坐在对面,两人都换下了军装,穿着便服,神情放松。

桌上没有山珍海味,是地道的粤式海鲜:清蒸东星斑、白灼基围虾、蒜蓉粉丝蒸扇贝,配着几样时令小炒,当然,少不了几瓶特供茅台。

“来!第一杯!”李云龙作为主人,率先举杯,声音洪亮,“敬咱们的‘深圳速度’!敬尤司令、张政委保驾护航!敬叶英同志运筹帷幄!也敬咱们老哥几个,在这南海边上又聚首了!”

众人笑着举杯,一饮而尽。辛辣的液体下肚,气氛瞬间热络。

尤太忠抹了把嘴,指着窗外的方向:“老李,老丁,叶英同志,你们是真行啊!这才几个月?我上次去罗湖那边看,还是一片荒地!昨天再去,好家伙!厂房都盖起一大片了!机器都响起来了!工人乌泱泱的!这速度,比我当年打仗穿插还快!”

张仲先也感慨道:“是啊,这‘三来一补’的模式,真是立竿见影。解决了就业,带来了外汇,也让我们的人学到了东西。叶英同志引进的那些合资项目,更是开了好头。省里、市里的报告,都快把你们夸上天了!特别是知道叶省长明年要来,大家干劲更足了!”

叶英微笑着回应:“尤司令,张政委过奖了。这都是政策好,有你们两位老领导坐镇支持,扫平障碍,我们才能甩开膀子干。石松的资金和决心是基础,但深圳这块热土和这里渴望改变的人们,才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她举杯向尤、张示意,“这杯,敬两位老大哥的鼎力相助!”

李云龙给尤太忠和张仲先满上酒,自己也倒了一杯:“老尤,老张,还记得锦州那12发炮弹吗?”

“哪能不记得!”尤太忠眼睛一瞪,“老子给你凑的家底!”

“对!”李云龙笑道,“那时候,12发炮弹,轰开的是反动派的城墙!现在,”他指着窗外隐约可见的工地方向,“石松这十亿资金,还有后续源源不断的投入,就像无数发炮弹,轰开的是贫穷落后的壁垒!咱们当年用枪杆子打下的江山,现在要用这‘金炮弹’把它建设好!这杯,敬咱们的新战场,新胜利!”

“说得好!”张仲先抚掌,“云龙兄这话,格局大!特区建设,就是一场新的解放战争!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干!”

五人再次举杯,杯中酒映着跳动的炉火和窗外的月光海色。

话题自然又转回当年的峥嵘岁月。长乐村的初识,抗战的艰难,锦州的默契,以及那些牺牲的战友…笑声与感慨交织,豪情与怀念并存。叶英虽未亲身经历那段烽火,但作为叶帅之女和石松的代表,她安静地听着,时而插话询问细节,眼中充满了敬意。她也分享了东南亚的近况和翁美玲的趣事,为硬朗的军人聚会增添了几分柔和与时代的气息。

酒至半酣,尤太忠拍着李云龙的肩膀,带着几分醉意,也带着无比的真诚:“老李,说真的,看到你和老丁,还有叶英同志,在这深圳干得风生水起,我这心里,比当年打胜仗还痛快!咱们这代人,枪林弹雨过来了,现在能亲手参与建设这样一个新世界,值了!以后啊,我老尤就给你们当好这个‘后勤部长’!谁要是敢给特区建设使绊子,给石松的投资捣乱,老子第一个带兵…哦不,带人去收拾他!”

众人大笑。张仲先也笑道:“老尤这后勤部长,我看行!我就继续当我的‘宣传干事’,把深圳的成就,把你们的故事,好好写一写!”

夜深了,海涛声清晰可闻。炉火渐弱,但五位老友(加上叶英)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们站在“听涛阁”宽敞的阳台上,望着深圳湾对岸香港璀璨的灯火,望着身后这片正在崛起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

李云龙深吸一口带着咸味的海风,对身边的丁伟和叶英说:“老丁,英子,你们看,这像不像当年咱们在帝汶岛,看着打下来的地盘,规划未来的样子?只不过,这次的‘地盘’更大,未来…更光明!”他回头,对尤太忠和张仲先举起酒杯:“老尤,老张!咱们一起,把这南海边上的‘新锦州’,建设成全世界都瞩目的地方!干!”

“干!”五只酒杯再次碰撞在一起,清脆的声音融入了南海的涛声和深圳特区不眠的脉搏之中,预示着这片土地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