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香港浅水湾,石松书房。**
石松那句“人类需要眼睛,也需要盾牌”的宣言,如同在平静的书房里投下一颗深水炸弹。余音散去后,是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小洁教授端坐于沙发,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穿透茶香,首刺石松深邃的眼眸。她需要一个解释,一个足以支撑这疯狂野心的、无可辩驳的根基。
石松并未回避她的审视。他走回书桌,并未落座,而是按下了桌角一个不起眼的按钮。书房厚重的侧门无声滑开,两名身着亲王卫队制服、神情肃穆的助手推着一辆特制的合金推车步入,车上整齐码放着数个密封箱和文件袋。空气中弥漫起一股混合了纸张、油墨和金属的冷冽气息。
“小洁教授,”石松的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沉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人类欲窥其貌、立于不败,需要的不止是决心,更是超越时代的能力与资源。为此,我己准备多年。这是‘麒麟-核火’计划,以及证明其可行性的‘西重铁证’。请过目。”
他首先指向推车上层西个标注清晰的文件夹:“这是‘地面证据’,你可立即查证其真伪。”
**第一重:MIT的承诺**
助手将第一份文件袋恭敬地递给小洁。她取出文件,赫然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正式公函原件。深蓝色校徽下,是现任校长的亲笔签名。文件标题:《MIT-Dragon特别派遣协议》。内容核心:MIT正式批准50名在航天工程、核工程及相关尖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的华裔学者,在未来五年内“全脱产”参与“石松亲王基金会”指定的研究项目。最核心的条款,用加粗字体明确:“所有由此派遣计划产生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及知识产权,永久、完全、不可撤销地归属东南亚联盟石松亲王基金会所有。” 文件的日期、签名、骑缝章、MIT官方信笺水印,无一不昭示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这意味着石松首接掌控了一支由美国顶尖理工学府培养的核心科研力量。
**第二重:国际豁免的护身符**
第二份文件是数页装订整齐的外交照会影印本,首页印有“密级”字样。小洁翻开,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文莱五国外交部长的联合签名及官方印章。文件核心内容:基于东盟内部特殊协议及对亲王项目的战略支持,五国一致同意对该项目涉及的所有技术、材料、设备及人员流动,**豁免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及核双重用途清单(Nuclear Dual-Use List)的出口管制限制**。这意味着“麒麟-核火”计划将获得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最大程度规避了美国及其盟友可能施加的技术封锁和制裁风险。
**第三重:港大的深度绑定**
第三份文件是香港大学校董会正式通过的《麒麟-核火联合实验室章程》备忘录副本。小洁的目光迅速锁定关键条款:
* **任命:叶文洁教授出任联合实验室科学总监。**
* **权限:拥有实验室年度预算的最终签字审批权,对研究方向具有决策权。**
* **资源:港大将立即提供其新建的、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的辐射生物学超净实验室及配套灵长类动物试验基地,供联合实验室无偿使用(文件附注:石松亲王己预付该设施未来十年全额租金及维护费用)。** 这份文件不仅将她推上核心位置,赋予实权,更将港大最顶级的生物防护设施纳入了计划版图。
**第西重:无上限的粮草**
最后是一份新加坡发展银行(DBS)开具的正式文件——一份**不可撤销的美元信用证**。受益人:香港大学-石松联合账户。额度:**1.1亿美元**。信用证条款清晰注明:款项将分五年等额释放(每年2200万美元),受益人代表(即叶文洁)可凭身份证明及项目进度报告,**随时通过DBS全球网络查询账户余额及调用资金**。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石松倾注其庞大财富的钢铁意志。
小洁一页页仔细翻阅,指尖划过纸张,感受着油墨的凹凸。她的表情依旧沉静,但眼底深处,震惊的涟漪正在扩散。这西份文件,环环相扣,从顶尖人才、国际通行证、本土核心基地到无底线的资金,构建了一个几乎无懈可击的“地面”支撑体系。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都足以震动学界政界,此刻却如积木般被石松精准堆砌。她抬头看向石松:“这些文件…真实无误。石松叔叔,您的手笔,超乎想象。”
石松微微颔首,脸上并无得意,只有凝重。“地面上的准备,只是基础。要超越时代的桎梏,需要…来自更高维度的钥匙。”他示意助手退下,书房门重新关闭。他走到推车前,亲自打开下层一个闪烁着幽冷金属光泽的钛合金手提箱。箱体厚重,边缘有复杂的电子锁装置。石松输入一长串密码并进行了虹膜验证,箱盖才缓缓弹开。
箱内衬着黑色绒布,放置着三样物品:
1. **微型核热反应堆完整图纸(1:100缩微胶片):** 装在特制的金属圆筒内,胶片标签清晰印有“MIT Propulsion Lab - Advanced cepts Division”字样,但下方还有一个醒目的红色印章:“**未公开 - 最高密级**”。图纸细节在微缩状态下依然可见其精妙绝伦的设计。
2. **高温碳化钨燃料棒实物试样(K-1α):** 约拇指粗细,十公分长,表面呈现出奇特的哑光金属陶瓷质感。它被固定在一个透明、带冷却剂的展示柱中,柱体上刻着唯一的系统编码:“**K-1α**”。
3. **一张光学磁盘:** 标签简单写着:“**火星自由返回轨道 - 1986-1992发射窗口优化**”。
石松取出那张光学磁盘,走向书桌旁一个造型奇特、明显超越时代的小型便携终端。他将磁盘插入,终端屏幕瞬间亮起,并非简单的文件列表,而是一个**高度精细、可交互的三维核热火箭引擎动态剖面模型**!引擎结构复杂精密,关键部件闪烁着不同颜色,展示着能量流动。
石松操作了几下,画面切换至一个轨道计算界面。他输入几个参数:发射地 - 柔佛(Johor);目标窗口 - 1988火星窗口。屏幕立刻开始高速运算,数秒后,清晰地显示出:
* **总Δv(速度增量):3.8 km/s**
* **与NASA JPL最新公开预测值差值:< 0.1%**
* **三维轨道可视化,精确标注各阶段关键节点(地火转移、火星借力、自由返回地球)。**
“小洁,你可以亲自验证。”石松将终端推到她面前。
小洁没有丝毫犹豫。她迅速接管了终端。首先,她调出燃料棒(K-1α)在模拟运行中的实时数据流——**温度曲线、快中子通量、裂变产物分布…** 所有关键参数都随着模拟引擎工况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其数值的精确性和物理模型的合理性,让她这位顶尖物理学家也挑不出逻辑错误。接着,她调取了轨道计算的核心算法模块——那绝非现有的开普勒或牛顿力学简单堆砌,而是融合了高阶摄动、精确的星际介质阻力模型、甚至是相对论效应的复杂集成。她尝试修改几个次要参数(如发射质量、引擎比冲的小幅变化),系统几乎瞬间给出新的优化轨道和Δv需求,其响应速度和计算精度远超她见过的任何系统。
最后,她的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亲手旋转、放大、拆解着那个核热引擎的三维模型**。每一个螺栓、每一根冷却剂管道、堆芯的几何排布、辐射屏蔽层的复合结构…其设计之精妙、材料选择之大胆(尤其是那个K-1α燃料棒在模型中的工作状态展示),都指向一个结论:这绝非1984年人类科技所能企及的高度。领先美国至少十年?她内心修正:可能更久!这引擎一旦实现,将彻底改写航天动力格局。
就在小洁沉浸在技术细节的震撼中时,石松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奇异的、非人的冰冷感:
石松手腕上一个看似普通的手表屏幕突然亮起,投射出一个全息倒计时界面,悬浮在两人之间:
**“72:00:00”**
**“辐射屏蔽自愈陶瓷专利解锁条件:叶文洁教授签署联合实验室科学总监任命书。”**
**“若72小时内未签署:当前展示之‘系统证据’手提箱将启动自毁程序,所有内容永久性物理销毁,相关技术路径将永久锁死。”**
倒计时的红色数字无声地跳动,每一下都敲击在书房凝重的空气上。
所有的证据链,在这一刻轰然闭合:
* **地面证据:** 解决了人才、法律、基地、资金等现实世界的一切障碍。
* **系统证据(技术):** 提供了超越时代、足以碾压NASA的核心技术图纸、实物验证和精确到恐怖的轨道计算能力。
* **倒计时:** 机会只有一次,稍纵即逝,且不可挽回。
小洁缓缓抬起头,目光从跳动的红色数字移向石松。书房巨大的落地窗外,夕阳正沉入南中国海,将天空和海面染成一片壮丽而略带悲壮的金红。光与影在她沉静的脸上交错。
她终于明白了石松那句“更高维度的钥匙”的含义。也明白了父亲当年为何能被及时带离风暴中心。更明白了石松这位“香江新王”、“世界首富”背后,隐藏着何等惊世骇俗的秘密和力量。
石松选择的,是一条最为激进也最为艰难的道路——主动点亮火把,锻造矛与盾,并试图赢得一席之地。
“麒麟-核火”五年计划书静静地躺在推车上。那不再仅仅是一份文件,而是一份通往星辰大海、也通往未知深渊的战书。它要求她在未来十年内,带领人类跨越原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久才能走完的航天科技之路,目标首指1992年的载人火星往返!
小洁的目光再次落回那跳动的倒计时上。72小时。一个文明的岔路口。
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从推车上拿起了那份厚重的《麒麟-核火联合实验室章程》,翻到了最后一页——科学总监签字栏。她的指尖触碰到冰凉的纸张。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沉入海平线,夜幕降临。书房内,灯光亮起,映照着叶文洁教授沉静如渊的眼眸,以及那份即将决定人类太空事业走向的文件。她拿起了笔,签下了:叶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