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桂西北

2025-08-22 3233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一九七八年·春末·桂西北

离开麻城李家坳,那份沉甸甸的乡愁与改变故土的决心,如同燃烧的炭火,在李雲龍胸中灼灼不息。车队没有返回广州,而是继续南下,沿着崎岖的山路,驶向那片被邓公红笔圈定的、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土地——桂西北“百色-河池-南丹”新区。

车窗外的景色,从连绵起伏的大别山,逐渐过渡到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的桂西北。山更高,路更险,人烟也更显稀疏。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草木气息,却也透着一股闭塞与滞重。

百色:红土地的回响

抵达百色时,李云龙和丁伟都感受到了一种肃穆的氛围。这里是红七军、红八军的摇篮,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城区不大,保留着不少革命遗迹: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清风楼、红军码头…墙壁上斑驳的标语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街上行人衣着朴素,生活节奏缓慢。石松派出的先遣队——主要是工程勘察人员和少数管理干部——己经入驻,正在与当地政府对接,进行初步的地形测绘和资料收集。李云龙和丁伟特意去瞻仰了革命旧址,站在红七军军部的天井里,李云龙感慨万千:“老丁,你看这地方,山高路远,当年红军就在这穷山沟里闹革命,硬是打出一片天!现在,要在这里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区,还要建百色起义纪念馆,这是多大的信任和期望!”

从百色往东,进入河池地区,山势更加险峻。他们的目的地是石松的故乡——都安瑶族自治县嘉撩山深处的某个瑶寨。越靠近目的地,道路越加难行,几乎是在悬崖峭壁间穿行。当车队终于抵达那个云雾缭绕、仿佛与世隔绝的山寨时,眼前的景象与石松描述的童年记忆相去甚远,却与麻城李家坳惊人的相似:极度的贫困。

然而,与李家坳不同的是,这里己经有了大规模建设的迹象。石松派出的工程队(以香港和东南亚华裔工程师为主,辅以部分国内招募的技术工人)己经进驻,大型工程机械(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第一次打破了山寨千年的沉寂,震撼着每一个瑶民的心。他们正沿着一条新开辟的盘山路基,艰难地向寨子推进。寨子里,一座按照石松详细回忆、并融合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瑶族干栏式风格的庞大祖宅,己经开始了地基工程。图纸摊开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异常醒目。

负责此处的石松心腹(一位姓林的经理)向李云龙汇报:

“李帅,丁将军,按照亲王的吩咐,祖宅完全尊重瑶族传统,大量使用本地优质木材和石材,内部设施则现代化。同时,我们己经在寨子外围平整土地,准备建设一所现代化小学、一个小型卫生所和一个农技推广站。亲王特别交代,所有工程,尽量雇佣本地瑶族青壮年,付足工钱,并培训他们技能。”

李云龙看着那些围在工地边缘,眼神中充满好奇、敬畏又有些忐忑的瑶族青年,点了点头:“好!石松想得周到。祖宅是根,但更要让乡亲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学校、卫生所,这是根本!”他转头对丁伟说:“老丁,看到没?石松这小子,是真想为家乡做点事,不光光是为了光宗耀祖。”

南丹:黑色的财富与红色的血泪

离开都安,车队折向北,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也是红圈中资源最丰富、情况也最复杂的一角——南丹县。还未进入矿区,空气中就弥漫开一股刺鼻的硫磺和粉尘混合的味道。沿途的河流,溪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赤红色或浑浊的灰黑色。

进入矿区(主要是有色金属,尤其是锡矿),景象更是触目惊心:

原始与野蛮的开采: 随处可见简陋到极致的矿洞,如同大地的疮疤。矿工们(很多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当地农民或流民)背着沉重的竹篓,佝偻着腰,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的情况下,钻进仅容一人的狭窄矿洞。洞口堆满了废石渣,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致命的污染: 选矿废水未经任何处理,肆意排入山涧溪流,所过之处寸草不生,鱼虾绝迹。空气中粉尘弥漫,许多矿工和附近村民都患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矿难频发: 向导和当地接待人员(石松先遣队成员)沉痛地告诉李云龙和丁伟,这里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小矿难发生,死人塌方是家常便饭。“人命在这里,还不如一筐矿石值钱。”向导低声说。

恶霸盘踞: 几个规模稍大的矿点,被当地势力强大的“矿霸”控制。他们勾结一些基层小吏,欺压矿工,克扣工钱,甚至草菅人命。矿工们敢怒不敢言。石松派来摸底的工作人员,甚至受到过隐晦的威胁。

李云龙站在一处高坡上,俯瞰着这片被疯狂掠夺、伤痕累累的土地,脸色铁青,拳头攥得咯咯作响。丁伟也紧锁眉头,语气凝重:“老李,这哪里是采矿?这是吃人!是喝血!石松要在这里建现代化矿场和深加工厂,阻力会非常大,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要拔掉这些盘根错节的毒瘤!”

任务:淬炼与新生

当晚,在南丹县城简陋的招待所里,李云龙和丁伟与石松派来的核心团队以及当地政府中支持改革的干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和紧迫感。

李云龙传达了领导的明确指示和石松的坚定决心:“领导把这块红土地交给我们,石松亲王倾全力投资,不是为了继续掠夺和制造苦难!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世界一流的、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矿山和深加工基地!要让地下的宝藏,真正造福家乡人民,而不是滋养蛀虫和带来灾难!”

他话锋一转,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铁血:“同时,石松亲王还给了我和丁伟一个特殊任务:把当地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青壮年,给我组织起来!一个不落!”

他目光扫过在座的本地干部:“这些人,放任下去,就是未来的地痞流氓,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可能被那些矿霸利用!我们要把他们变成建设新南丹的骨干力量!”

丁伟补充道:“我们将参照帝汶岛训练新兵的模式,成立‘南丹建设兵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训练体能、纪律和基础技能。训练期间,管吃管住,发基本津贴。训练合格后,根据个人表现和特长,分配到即将兴建的现代化矿场、选矿厂、冶炼厂或者基建工程队,成为有稳定收入、有技术、有纪律的产业工人!这是给他们一条正路,也是给南丹的未来打基础!”

此议一出,在场的一些本地干部面露忧色又带着希望。忧的是这涉及面广,触动大;希望的是,这确实是解决当地一大顽疾、储备劳动力的良方。

序幕拉开,暗流汹涌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云龙和丁伟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

南丹建设兵团: 在地方政府配合下,迅速在县城外设立营地。李云龙带来的精干随员和部分石松安保人员担任教官骨干。报名点设立后,出乎意料地踊跃——许多看不到出路的年轻人,被“管吃住、有津贴、未来有工作”的条件吸引。营地很快聚集了数百名青壮年,嘹亮的口号声和整齐的队列训练,第一次在这片充满颓废气息的土地上响起。

都安祖宅与民生工程: 工程进度在李云龙的亲自督促下加快。现代化的施工方式与传统技艺的结合,让瑶民大开眼界。小学和卫生所的奠基仪式举行,给山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南丹矿区的风暴前夜: 石松庞大的专业团队(地质、采矿、环保、安全专家)开始全面接管核心矿区的前期勘察和规划工作。同时,李云龙授意,对几个民愤极大、恶行累累的矿霸及其保护伞,开始秘密收集证据。冲突的火药味,在南丹弥漫的粉尘中悄然加重。

站在新建的南丹建设兵团营地的瞭望塔上,李云龙望着远处依旧喷吐着污浊烟尘的原始矿洞,又看看脚下训练场上那些挥汗如雨、眼神逐渐变得坚毅的年轻面孔,对身边的丁伟说:“老丁,看到没?这里埋着宝藏,也埋着血泪和祸根。我们要建的,不止是工厂矿场,更是在这片红土地上,建一个新的秩序,建一个能配得上百色起义先烈英魂的未来!南丹这出戏,才刚开场,未来…怕是比我们打过的任何一场硬仗都精彩,也凶险!” 他眼中闪烁着当年战场上才有的锐利光芒石松投入的巨资,以及他们此刻的行动,正将这片沉寂而苦难的土地,推向一个风起云涌、足以影响世界格局的未来漩涡中心。那场“2025年的惊天大案”的种子(稀土争夺、倒卖),己在1978年南丹的尘埃与汗水中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