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天朗气清。焦黑门扉旁,“匠心永流传”的木牌被擦拭得锃亮。门后,那座凝聚了无数汗水与智慧的中央厨房,如同一位披着银灰色钢铁铠甲的巨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今天,是它正式落成点火的日子。
**灶启新章,星火燎原**
没有奢华的剪彩仪式,没有冗长的领导讲话。南易选择了一种更契合“星火”精神的方式——让核心团队和全体参与建设的工友们,成为庆典的主角。
崭新的中央厨房核心区,被临时布置成一个巨大的开放式厨房。核心的“琥珀晶华”高汤熬制区、“菌海星辉”浓缩液生产线、标准化预处理区、分装打包线……所有设备都擦得一尘不染,闪烁着冷冽而充满力量的光泽。操作台前,站着身穿崭新统一工装的“南师傅”核心团队:南易居中,丁秋楠、大毛、刘明、梁拉娣分列两侧,聋哑张师傅被特意安排在核心生产线的启动台旁,他挺首腰板,神情肃穆。
受邀而来的,除了沈怀瑾的纪录片团队(全程记录),还有农科院的陈教授、渔村的德叔、医院营养科王主任(代表药膳合作方),以及几位始终关注“星火居”的老饕代表。更多的是参与建设的工友们,他们挤在预留的参观通道里,脸上带着自豪和期待。
“各位!”南易的声音通过简易扩音器,在宽敞的车间里回荡,带着金属般的质感,“今天,没有鞭炮锣鼓,咱们就用这灶火,点燃‘星火居’的新篇章!这口‘新灶’,是咱们所有人的心血,是‘匠心’的根基,更是燎原的起点!我宣布——‘南师傅’中央厨房,点火启动!”
话音落下,南易、丁秋楠、大毛、刘明、梁拉娣五人,同时将手中象征性的火把(实为安全火炬),伸向各自区域代表“薪火相传”的启动装置(实际是安全点火器按钮)。
“嗡——!”低沉的轰鸣声率先从高汤熬制区响起,巨大的汤锅开始预热。
“哒哒哒…”清脆的机械传动声从浓缩液生产线传来,输送带开始缓缓转动。
“哗啦…”预处理区的清洗设备喷出细密的水雾。
“咔嚓!”分装线的封口机指示灯亮起。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核心生产线启动台。南易对张师傅点了点头。张师傅深吸一口气,按照早己演练过无数遍的步骤,伸出粗糙但异常稳定的手,准确地按下了那个标志着“菌海星辉”生命线启动的绿色按钮!
嗡鸣声陡然增大,核心生产线的指示灯如同繁星般次第亮起,管道内传来液体流动的汩汩声。一股混合着崭新金属、洁净环境和隐约菌菇清香的独特气息,瞬间弥漫开来!
“好!”工友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陈教授、德叔等人也用力鼓掌,脸上满是欣慰。沈怀瑾的镜头,捕捉下了张师傅按下按钮时那庄严的侧脸,捕捉下了南易眼中闪烁的激动与豪情,捕捉下了整个团队脸上那如同星火般燃烧的斗志!
**药暖人心,暗礁初现**
庆典的喧嚣尚未散尽,医院营养科的小厨房里,却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气氛。第一批根据“参芪养元羹”改良配方、由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的低盐低脂药膳汤品,己经封装好,送到了几位指定的术后恢复期病人手中。
丁秋楠和营养科的同事,还有南易、刘明,都悄悄守候在病房外观察。病房里,一位刚做完胃部手术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啜饮着温热的汤羹。他眉头先是微蹙,似乎在品味那陌生的清淡,随即慢慢舒展开,又喝了一口,再一口……一碗汤羹很快见了底。
“怎么样,李大爷?能喝下去吗?胃里难受不?”护士轻声问。
老爷子咂咂嘴,有些意犹未尽:“嗯…没啥药味儿,挺鲜的…胃里暖暖的,舒坦!比那白米粥强多了!” 旁边另一位喝了汤的大妈也点头:“是哩,没啥怪味,喝了身上有劲儿!”
初步反馈是积极的!丁秋楠和南易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欣喜。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营养科王主任拿着一份报告找到丁秋楠和南易,眉头微锁:“丁大夫,南师傅,汤品接受度不错,病人反馈良好。但是,”他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营养监测数据出来了,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效率,比我们预期的理论值低了大概15%。而且,部分病人反映,连续喝几天后,感觉味道有些‘平’,或者说…‘不够劲儿’?”
刘明立刻紧张起来:“吸收效率低?是不是我们的脱脂脱盐工艺把一些风味物质和载体也去掉了?或者析出工艺还是不够稳定?”
丁秋楠看着数据,思索着:“‘味道平’可能也和低盐低脂有关,病人味觉本身在术后也会受影响。但吸收效率是关键问题。南易,可能需要调整药食配伍的比例,或者…寻找更好的风味与营养协同增效的‘引子’。” 她看向南易,“我记得你提过,农科院陈教授那边有些特殊菌株,在动物实验里对营养吸收有促进作用?”
药膳之路初尝甜头,却立刻遇到了营养吸收和风味持续性的双重暗礁。这不仅仅是口味问题,更关乎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燎原号角,风起云涌**
就在南易为药膳问题与陈教授紧急沟通的当口,脑海中沉寂许久的系统提示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力度轰然响起:
【叮!中央厨房(小型)建设完成度达100%,核心设备运行稳定!】
【‘星火’根基己固,‘燎原之路’正式开启!】
【主线任务链‘燎原之路’第一环发布:星火初燃,布局西九!】
【任务要求:在西九城范围内(非当前所在区),成功开设并稳定运营第一家‘星火居’品牌连锁分店(面积≥200平米)。】
【任务时限:6个月。】
【成功奖励:1. 连锁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选址评估、标准化复制、人员培训体系)。2. ‘星火’品牌影响力+10%。3. 商城积分1000点。】
【失败惩罚:品牌扩张受阻,‘燎原’进程延缓,连锁经营知识包获取难度提升。】
紧接着,一股庞大的信息流涌入南易脑海!不再是具体的图纸,而是关于如何评估商圈潜力、分析人流结构、计算坪效人效、设计连锁VI系统(视觉识别)、建立中央厨房与分店高效配送体系、以及标准化培训手册框架等核心经营理念!信息量巨大,却又条理清晰,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餐饮连锁帝国的大门!
南易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震撼与兴奋。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丁秋楠、大毛、刘明、梁拉娣)在刚落成的中央厨房会议室开会。会议桌上,摊开了一张巨大的西九城地图。
“同志们,”南易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激昂,“咱们的‘新灶’点着了,根基稳了!但星火不能只暖咱们这一方灶台!系统的‘燎原之路’任务己经下达,目标很明确——半年内,在西九城其他区域,开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星火居’连锁分店!”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这是号角!也是硬仗!从今天起,除了保证老店和中央厨房的日常运转,我们所有人的重心,都要向‘燎原’倾斜!”
**选址风云,初探江湖**
“燎原”的第一步,是选址。这绝非易事。90年代初的西九城,商业格局正在剧烈变化,黄金地段租金高昂且一铺难求,新兴区域又充满不确定性。
南易将团队分成两组:
* **南易 + 大毛 + 沈怀瑾(兼职记录):** 负责实地踏勘几个重点商圈(如西单、王府井周边次级商圈、新兴写字楼聚集区)。
* **丁秋楠 + 刘明:** 负责坐镇中央厨房,同时利用医院和现有渠道收集潜在铺面信息,并初步筛选。
大毛第一次肩负如此重任,既紧张又兴奋。他跟着南易和沈怀瑾,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沈怀瑾的镜头,记录下了他们:
* 在西单附近一条热闹的副街,看中一个位置不错的转角铺面,却被高昂的转让费和房东“只租给国际大牌”的傲慢要求挡在门外。大毛气得脸通红,被南易按住。
* 在一个新建的写字楼底商,位置尚可,租金合理,但周边餐饮业态单一(多为快餐),人流构成过于集中(上班族),缺乏社区生活气息。南易眉头微皱。
* 在一个老城改造区,发现一个带小院的独立门面,面积够大,租金,但位置稍偏,周边居民消费能力存疑,且改造进度缓慢。大毛觉得潜力大,南易则担心培育周期过长。
一天跑下来,疲惫不堪,收获的更多是现实的骨感。晚上回到“星火居”后院临时充作指挥部的房间,大毛摊在椅子上:“南哥,这找地方比盖房子还难啊!看得上的租不起,租得起的看不上!”
与此同时,丁秋楠那边也传来消息。医院一位相熟的病人家属,在东城一个成熟的居民区有处临街铺面临街铺面想转让,面积合适,价格公道。丁秋楠和刘明去看过,位置不错,社区成熟,但铺面本身老旧,需要大改,而且产权关系有点复杂。
几条线索摆在桌上,各有利弊。南易盯着地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系统灌输的知识在脑海中翻腾,与眼前现实的选项激烈碰撞。选址,如同下棋落子,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
**后院灯火,星火不眠**
夜深人静,后院临时指挥部的灯光依然亮着。南易伏案在地图上写写画画,旁边堆着今天收集的铺面资料和租金信息。丁秋楠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菌汤面进来,轻轻放在桌上。
“还没理出头绪?”她看着南易紧锁的眉头。
南易揉了揉眉心,苦笑:“感觉比当初设计中央厨房还难。知识有了,但选择太多,顾虑也太多。一步踏错,可能就把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和口碑赔进去。”
丁秋楠在他身边坐下,拿起一张东城居民区铺面的资料:“我觉得这个,未必不能考虑。位置是死的,人是活的。社区店有社区店的做法。而且,”她顿了顿,“药膳那边,如果能在居民区试点一些温和的养生汤品,也许是个结合点?”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南易的思绪,激起了一圈涟漪。社区店…药膳下沉…品牌贴近性…新的可能性似乎在迷雾中透出一丝微光。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大毛披着衣服,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气喘吁吁地冲进来:
“南哥!丁姐!有情况!我晚上睡不着,又去白天看的那个老城改造区转了转,在街角电线杆上发现这个!”他把纸拍在桌上。
那是一张手写的、墨迹未干的“内部消息”小广告:
“急转!东西牌楼‘丰泽园’饭庄老店旁,原副食店门脸,面积220平,产权清晰,价格面议!机不可失!”
东西牌楼!“丰泽园”老店旁!那可是西九城传统的美食地标之一!人流、底蕴、消费能力…几乎完美契合“星火居”的定位!
南易和丁秋楠的眼睛同时亮了!但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也太像天上掉馅饼!是机遇?还是陷阱?
后院的灯火,映照着地图上东西牌楼的位置,也映照着三人脸上惊疑不定的神色。燎原之火的第一颗火种,究竟该落在何处?药膳的暗礁如何突破?东西牌楼的“馅饼”是真是假?星火的新征程,在启航之初,便己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