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匠心筑基风波起,星火初尝燎原味

2025-08-20 3670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焦黑门扉后的喧嚣取代了往日的宁静。南易规划的中央厨房蓝图,在租下相邻院落、打通墙壁后,正式破土动工。然而,从图纸到实体的第一步,便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水土不服”。

**图纸落地,暗藏玄机**

刘明捧着那份系统赐予、南易手绘的优化版图纸,带着技术组的几个骨干,对着现场指指画画,眉头却越拧越紧。

“南哥,”刘明找到正在和泥瓦匠沟通的南易,指着图纸上一个复杂的联动区域,“这处‘菌海星辉’浓缩液与基础高汤的自动配比注入系统……想法是真好!可这需要的精密阀门和流量计,国内现在根本买不到!图纸上标注的替代方案是‘人工定时定量注入,辅以温度/浓度传感器监控’,可传感器这玩意儿……咱们也没处找去啊!”

南易接过图纸,目光扫过那精密的线条。系统图纸虽优化,但终究是超越时代半步的蓝图。他沉吟片刻,果断拍板:“买不到就造不出吗?刘明,你带人,把这部分拆解!核心是保证配比的准确性和注入时机的稳定!没有传感器,就用最笨的办法——人工盯!靠老师傅的经验和严格计时!记录每一次操作的温度、时间、浓度变化!用数据堆出经验公式!阀门不好搞,就先用手动调节阀加量杯,精度不够就增加操作次数,细化流程!记住,稳定和可控是第一位的,自动化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刘明眼睛一亮:“明白了!南哥!这就叫‘土法上马,数据先行’!我这就带人重新设计简化流程,把每个操作步骤都掰开揉碎,定死标准!”他转身吆喝技术组,热火朝天地投入了“图纸本土化”的攻坚战中。

**匠心碰撞,梁木风波**

施工如火如荼,后院与租下的小院连成一片,初具规模。这天,负责主梁搭建的老师傅老周,看着图纸上标注的某种特定硬木要求,犯了难。他找到现场监工的大毛和负责仓储的梁拉娣。

“大毛经理,梁大姐,这图纸上指定要的‘铁梨木’做几根关键承重梁,太金贵了!咱西九城木材厂跑遍了,要么没货,要么价格高得吓死人!工期可等不起啊!”老周搓着手,一脸愁容。

梁拉娣立刻翻出她的进货小本本,手指点着:“老周师傅,我这儿记着呢,东郊老张家仓库里倒是屯着几方上好的老榆木,硬度韧性都不差,价格合适,关键是有现货!你看能不能……”

“不行!”旁边一个跟着刘明学技术的年轻学徒小赵立刻插嘴,他指着图纸,一脸严肃,“图纸上白纸黑字写着‘铁梨木’,抗压抗弯强度都有要求!榆木虽然也不错,但性能指标差了一截!万一将来设备多了,屋顶承重不够塌了怎么办?南师傅说了,安全第一,标准不能降!”

老周一听不乐意了:“嘿!你个毛头小子懂啥?我老周盖了半辈子房子,榆木做梁的房子多了去了,也没见塌!铁梨木是好,可那不是没有嘛!工期耽误了,损失算谁的?”

大毛夹在中间,一边是母亲找来的实惠方案,一边是图纸上明确的标准和年轻技术员的坚持,急得额头冒汗。现场气氛一时有些僵持。几个老工匠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有的支持老周的经验,有的觉得小赵说得也有道理。

争吵声引来了南易。他听完双方陈述,走到堆放木材的区域,拿起一块榆木样品,又仔细看了看图纸上对承重梁的要求参数。他沉吟片刻,对老周说:“周师傅,您的经验是咱们的宝贝,小赵坚持标准也没错。这样,您看能不能这样办:图纸上指定必须用铁梨木的那两根核心主梁,我亲自去想办法,哪怕高价也尽快调来!其余几根次要承重梁,就用您和老张家谈妥的这批上等老榆木!但您得给我立个‘军令状’,榫卯结构必须做到最扎实,安全冗余留足!您看行不?”

老周见南易既尊重了他的经验,又坚持了核心安全,还给了台阶下,脸色顿时缓和,拍着胸脯:“南师傅放心!只要那两根主梁到位,剩下的活儿交给我老周,绝对给您盖得结结实实,出半点问题,我卷铺盖走人!”一场因材料引发的“匠心碰撞”风波,在南易的务实与变通下悄然化解。小赵也若有所思,明白了图纸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是如何在资源限制下达成核心目标。

**秋楠夜话,暖胃暖心**

连续几天的工地协调和技术攻坚,让南易嗓子都有些沙哑。这晚回到家,己是深夜。客厅留着一盏小灯,丁秋楠披着衣服坐在灯下看书等他。桌上放着一碗温着的冰糖雪梨羹,清甜的香气弥漫开来。

“回来了?灶上温着羹,快喝了润润嗓子。”丁秋楠放下书,起身去端碗。

南易心头一暖,疲惫似乎都消散了大半。他坐下来,慢慢喝着温润清甜的羹汤,胃里舒服极了。“秋楠,还是你懂我。这几天,跟木头钢筋打交道,嗓子都冒烟了。”

丁秋楠看着他略显憔悴的脸,有些心疼:“中央厨房是根基,急不得。我看大毛现在跑前跑后,像换了个人,刘明也钻进去了,连我妈都说梁大姐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你在前面扛着大旗,后面人心是齐的。这就好。”

她顿了顿,想起医院的事:“对了,今天院里领导找我谈话了。说咱们‘南师傅’现在名气很大,特别是那个‘菌海星辉’,他们想问问,能不能合作开发几款适合术后病人和体弱老人调养的、口味清淡又有营养的药膳汤品?算是院里营养食堂的一个特色尝试。”

南易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药食同源,咱们有高汤底子和新配方,你们有专业的医学营养指导,结合起来大有可为!这事我看行!具体怎么合作,你让院里拿个初步想法,咱们这边让刘明和大毛配合你研究可行性!”家庭的温情与事业的契机交织,让这深夜的一碗羹汤,格外暖人心脾。

**星火初燃,品鉴生辉**

在中央厨房主体结构紧锣密鼓建设的同时,“星火居”的日常经营并未放松。南易深知,纪录片带来的热度需要持续的新鲜感来维系。他采纳了沈怀瑾的建议,策划了一场小型的“星火初燃·匠心品鉴会”。

品鉴会没有大张旗鼓,只邀请了沈怀瑾纪录片团队、农科院的陈教授团队、渔村的德叔等几位关键合作伙伴,以及几位通过电台美食节目抽奖而来的资深老饕。地点就在“星火居”二楼一个安静的雅间。

核心菜品只有三道:

1. **山海星辉羹(升级版):** 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农科院提供的微量可食用珍稀菌粉提鲜,并用中央厨房预制的、更精纯的“琥珀晶华”高汤打底,鲜味层次更丰富深邃。

2. **渔火烩山珍(现场堂烹):** 选用最新鲜的渔村海获(一条活蹦乱跳的东星斑)搭配精选山菌,由南易亲自在客人面前操作。特制的便携小灶燃起蓝色火焰,高汤滚沸,食材依次入锅,香气随着蒸腾的热气瞬间弥漫整个房间,视觉与嗅觉的冲击力极强。

3. **星火定乾坤(点心):** 用“菌海星辉”粉末融入特制酥皮,做成精致的小烧卖,馅料是手拆蟹肉和一点点菌菇丁,顶部点缀可食用金箔(沈怀瑾托人从南方带来的稀罕物),象征星火燎原,乾坤在握。

每一道菜上桌,南易都亲自讲解食材来源、工艺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星火”理念。沈怀瑾的镜头忠实记录下食客们从期待、到惊艳、再到满足的全过程。德叔尝着熟悉的渔村风味被升华得如此美妙,激动得首竖大拇指。陈教授则对南易将科研成果如此艺术化地融入餐饮赞不绝口。几位老饕更是吃得闭目回味,连称“此味只应天上有”。

品鉴会大获成功!它不仅巩固了与核心伙伴的关系,更通过这些“意见领袖”的口碑,将“星火居”追求极致、融合山海的品牌形象,更深地植入目标客群心中。沈怀瑾素材库里的画面,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声守护,系统微澜**

深夜,工地归于沉寂。临时搭建的值班室里,聋哑张师傅没有睡。他披着衣服,打着手电,又一次仔细地巡视着己经立起框架的中央厨房工地。他检查每一处堆放的材料是否盖好防水布,每一个刚砌好的墙角是否牢固,特别是那两根刚刚运抵、价值不菲的铁梨木主梁,被他用油布裹得严严实实。

他走到工地一角,那里挂着一个简陋的木牌,上面是南易亲手写的几个字:“匠心根基,安全第一”。张师傅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那几个字,脸上露出安心的神色。他默默地坐在木料堆旁,像一尊守护神,守望着这片寄托了所有人希望的土地。

就在南易结束品鉴会,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体回到家,准备休息时,脑海中沉寂的系统提示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轻轻响起:

【叮!‘星火初燃·匠心品鉴会’成功举办,品牌理念获得关键目标人群深度认同。】

【‘星火’品牌区域影响力+5%。】

【检测到‘中央厨房(小型)’基础建设进度突破30%,核心团队凝聚力持续提升。】

【新阶段任务链‘燎原之路’预备中……(需主体建设完成度达70%后激活)】

【提示:连锁扩张的基石正在夯实,请宿主关注人才储备与标准化流程的深度磨合。】

南易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品鉴会宾客满足的笑脸、工地上渐渐成型的框架、张师傅无声的守护、系统那指向“燎原”的提示……如同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交织。挑战依旧存在,地基尚未完全牢固,但“星火”的滋味,己被越来越多的人铭记。这燎原之势的第一步,走得虽慢,却无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