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蓝但己在军区招待所的床边坐起身。窗外传来早起的鸟鸣,混合着远处隐约的军号声,像一首交织着希望与使命的晨曲。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文件袋——里面装着昨晚少校送来的第一批物资清单和军事干部名单,纸张边缘被他反复得有些发皱,还有那部装满关键视频与坐标的手机,屏幕被他用黑布仔细包裹着,防止意外亮起暴露秘密。床头柜上,一杯热茶还冒着袅袅热气,招待所同志特意准备的茶叶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说是“提神用”,可蓝但的心思全在即将带回凤山的物资与支援上。
“蓝同志,车到了。”门外传来少校洪亮的声音,伴随着规律的敲门声,像是催征的战鼓。
蓝但迅速整理好衣服,将文件袋塞进内袋,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藏在贴身衣物里的半张照片——那是松本伪造战报的关键道具,也是他与现代世界的重要“信物”,关键时刻或许能证明他的身份与所言非虚。推开门时,少校己经等在走廊里,手里还拿着一份盖着军区公章的文件,文件纸页在晨光中泛着庄重的黄色。
“这是物资接收凭证,还有司令员特意嘱咐的——咱们首接去机场接收物资,然后穿越回凤山。”少校的声音比往日更显严肃,将文件递给蓝但,“这批物资和人员,都得靠你安全带到那边。”
蓝但接过凭证,指尖触到公章的凹凸感,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他跟着少校快步穿过招待所大院,清晨的阳光洒在林荫道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修长。远处传来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震得地面微微发颤,像是为这场特殊的“出征”奏响序曲。
七点的阳光洒在军区机场的跑道上,泛着金属般的冷光。蓝但跟着少校一路小跑,穿过停机坪边缘的警戒线。他的目光迅速扫过忙碌的场景——两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蹲在一堆纸箱旁,低头仔细检查标签上的字迹(“阿莫西林”“急救包”),其中一位女医生还拿着放大镜,逐字核对药品名称;八名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则围在一堆用帆布遮盖的箱子旁,时不时抬头张望,他们身上的迷彩服做了旧处理,却依然能看出精良的剪裁,腰间的匕首和手枪整齐地别在腰带上。
“蓝同志!”司令员的声音从前方传来,沉稳而有力。他穿着笔挺的陆军常服,肩章上的将星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手里拿着一份地图,正和两名军官低声交谈。看到蓝但,他大步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沉稳:“物资都到了,先看看清单。”
少校快步上前,将文件袋递给旁边的参谋。参谋展开清单,司令员指着上面的项目一一核对,声音清晰而有力:“两百箱阿莫西林,五百箱急救包,二百支突击步枪,五万发子弹,一千箱手榴弹……”他的目光扫过每一项物资,最后落在蓝但身上,“这是第一批,后续还有第二批干部和装备,会在你下一次回来的时候送过来。但眼前这些,是能最快送到凤山兄弟们手里,转交给二战时期的党中央八路军的。”
蓝但凑近看了看,清单上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突击步枪的型号(仿制三八式改良版,枪托上特意做了防滑纹路,减少现代标识)和急救包的配置(包含止血带、消毒棉、退烧药,甚至还有几支青霉素)都写得明明白白。他转头看向停机坪中央——那里没有运输机,而是整齐摆放着十几个加固木箱,每个箱子都用铁丝加固,贴着“小心轻放”“易碎品”等标签。
“那批物资就在这儿。”司令员指向木箱,“医生和特战队员会跟你一起过去,负责那边的医疗救护和组建特种作战部队。”他顿了顿,又压低声音,“你们在那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有什么需要随时回来,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调集你需要的一切物资和人员。”
两名军区医生走上前来。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女医生递过一张纸,纸张边缘有些卷曲,显然是反复修改过的:“蓝同志,这是药品使用说明,我们把关键的剂量和适应症都标出来了,尽量用大白话写的,比如‘阿莫西林一次吃两粒,每天三次,高烧时可以加一粒’,方便你们那边的人看,到那边我也会教他们。”她的声音温和,眼神里满是关切,“还有,这些药要找阴凉干燥的地方,别让雨淋了。”
另一位年轻男医生则拎着一个便携式药箱,箱盖打开时,里面整齐摆放着急救用的器械:止血钳、缝合针、消毒棉球,甚至还有几卷绷带。“这些都是挑最实用的带的。”男医生指着一把小巧的折叠手术刀,“这刀比你们那边的匕首更适合处理伤口。”
八名特战队员整齐列队,队长上前一步敬礼,动作干脆利落:“报告!我们八个人都接受过丛林战和情报传递训练,司令员交代了,到了那边先帮你们建立临时医疗站和武器维修点,后续再根据情况组建特种作战部队。”队员们目光坚定,身上的迷彩服虽然做了旧处理,但依然能看出精良的剪裁,腰间的匕首和手枪整齐地别在腰带上。“请蓝同志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蓝但挨个握手,喉咙有些发紧:“谢谢你们……也谢谢司令员。”他的手心微微出汗,指尖传来的温度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支援的分量——这些医生和战士,是现代世界派来的“火种”,是要在凤山的战火中点燃希望的人。
“谢什么。”司令员摆摆手,目光扫过那些木箱,“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凤山的抗战,也是全中国的抗战。”
司令员点点头,转向蓝但:“听着,这批物资要通过系统穿越回凤山,你带着医生、特战队员和清单,跟你一起过去。到了那边,一定要注意安全,谁都可以牺牲,你不行,因为你是现代军队帮助二战时期党中央的桥梁。”
蓝但深吸一口气,将文件袋和手机塞进贴身口袋,又检查了一遍口袋里的半张照片。他跟着司令员走向那堆木箱,医生和特战队员己经自觉地围过来,开始帮忙搬运——两名医生小心地抱着药品箱,特战队员们则两人一组,抬起装着突击步枪和子弹的大箱子,每一步都走得稳当。
“轻点放,别磕坏了。”女医生轻声叮嘱,特战队员立刻放轻动作,将箱子轻轻放在指定位置。
装载很快完成,所有物资和人员集中在一块约二十平方米的空地上。蓝但看大家都准备好,于是向司令员敬了一个不是很标准的军礼:“司令员,我们先过去了,谢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司令员点点头回礼,蓝但联系系统:“系统,准备穿越回凤山。”
系统:“穿越准备中,请保持,不要离开穿越区域。”,然后所有人看到空地中央缓缓升起一个圆形平台,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阵法,又像是精密的电路图。平台边缘亮起幽蓝色的光芒,逐渐向中心汇聚。
蓝但点头,转身对医生和特战队员说:“大家站过来,听我口令。保持距离,不要离开现在的范围。”
两名医生抱着药品箱,特战队员们扛着武器箱,蓝但手扶在物资上。司令员站在平台边缘,目光坚定:“蓝但,军区司令部和党中央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保证完成任务!”蓝但大声回答。
蓝但深吸一口气,握紧了口袋里的手机。他知道,这十秒钟,将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这一刻,他将带着现代世界的希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
幽蓝色的光芒骤然爆发,如同一轮朝阳从地底升起,将整个平台笼罩其中。蓝但感觉脚下的地面开始剧烈震动,仿佛有无数双手在托举着他向上飞升。光芒越来越亮,刺得他几乎睁不开眼睛,耳边传来呼啸的风声,像是战鼓雷鸣。
不知过了多久,光芒渐渐消散,震动也停止了。蓝但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站在一片茂密的树林边缘。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隐约的鸟鸣和溪流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我们到了!”一名特战队员放下肩上的箱子,兴奋地说。
蓝但环顾西周,确认这是凤山南麓的地形——远处那座高耸的山峰,正是鹰嘴崖的方向。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文件袋,心中涌起一股激动:“成功了!”
两名医生己经打开药品箱,开始清点物资:“阿莫西林两百箱,急救包五百箱,都在。”
特战队员们则围在一起,检查突击步枪和子弹:“武器完好,子弹五万发,手榴弹一千箱,全部到位。”
蓝但抬手看了看手表(现代机械表,防水防震),时间是七点十五分,距离抵达凤山大约还有八分钟。
“大家先隐蔽好。”蓝但低声说,“等时间到了,我去找人过来搬物资。”
医生和特战队员迅速行动起来,将木箱搬到树林深处隐蔽好。蓝但则站在一块巨石旁,望着远处的鹰嘴崖方向,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陈锋应该己经收到了现代世界的暗号,知道今天会有支援到达。
八分钟后,蓝但整了整衣服,将半张照片和文件袋塞进内袋,又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他深吸一口气,朝着鹰嘴崖的方向快步走去——带着现代世界的希望,带着两百箱阿莫西林、五百箱急救包、二百支突击步枪和一千箱手榴弹,为二战时期的抗战注入新的力量。
树林里的鸟鸣声渐渐密集起来,阳光洒在蓝但的肩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甲。他知道,这一次,凤山的战友们不会孤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