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旧识的渊源

2025-08-19 1959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队伍回到邻县营地时,天己过晌。春日的阳光有些晃眼,林砚扶着陈夫子往临时安排的屋舍走,见老人咳得厉害,连忙递上水囊:“先生先歇着,医工马上就来。”

陈夫子摆摆手,喘着气笑了:“老骨头了,没那么金贵。倒是你,阿砚,这次真是险得很。”他看向不远处正指挥人安置伤员的苏文远,眼神复杂,“没想到,竟是苏大人救了我们。”

林砚心里的疑惑又冒了出来。刚才在城外,陈夫子见到苏文远时那声“苏大人”,绝非普通百姓对首领的称呼,倒像是旧识间的熟稔。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先生,您……认识文远兄?”

陈夫子还没答话,身后就传来苏文远的声音:“不仅认识,我们还是故人。”

两人回头,见苏文远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件干净的长衫,递给陈夫子:“先生先换上吧,您这身衣服都湿透了。”

陈夫子接过长衫,叹了口气:“苏大人倒是一点没变,还是这么细心。”

“早不是什么大人了。”苏文远在他身边坐下,目光落在远处的麦田上,“先生当年在州府讲学,学生还听过您的课呢。”

林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苏文远曾是陈夫子的学生。

“说起来,也是缘分。”陈夫子缓缓道,“那年苏大人还是个少年举子,跟着父亲来州府赴任,常来我那书院听课。他性子沉稳,看的书比一般学子杂,不仅读孔孟,还爱读些农桑、兵法的书,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苏文远笑了笑:“先生过奖了。倒是先生讲的‘民为邦本’,学生一首记在心里。”

“可我没想到,你会走到这一步。”陈夫子看着他,眼里有欣慰,也有惋惜,“当年你弹劾上司被贬,我还去看过你,劝你忍一时风平浪静,你却说……”

“我说,若当官不能护百姓,不如不当。”苏文远接过话头,语气平静却坚定,“先生教我们‘达则兼济天下’,学生不敢忘。只是这条路,走得比预想中更难。”

林砚坐在一旁,听得入了神。他这才明白,苏文远的“规矩”和“仁心”并非凭空而来,是少年时就埋下的根;而陈夫子看似温和的教书先生,骨子里也藏着对“为民做主”的执着,难怪会在青溪县暗中帮衬百姓。

这时,王掌柜拄着拐杖走了过来,腿上的伤让他走路一瘸一拐,脸上却带着笑:“我就说苏首领看着眼熟,原来是当年兖州那个敢跟知府叫板的苏小大人!”

苏文远起身扶他坐下:“王掌柜也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王掌柜笑道,“当年我在兖州开木器铺,就听说有个年轻官员,为了追查官仓亏空的事,敢在知府衙门门口跪了三天三夜,最后硬是把那批贪粮的官差送进了大牢。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苏大人您啊!”他叹了口气,“可惜好官难做,您被贬后,州府的天又黑了。”

苏文远沉默片刻,看向林砚:“林兄弟,你现在明白了吧?这世道,不是一两个人能撑起来的。陈夫子教百姓读书,是想让大家明事理;王掌柜守着铺子,是想让邻里有口饭吃;周秀才虽落魄,却不肯同流合污,是想守住读书人的骨气。我们这些人,看似不相干,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想让这日子,能稍微好过点。”

林砚心里忽然亮堂了。他想起自己种地时的踏实,想起苏文远规划春耕时的认真,想起陈夫子教书时的耐心,原来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这吃人的世道。所谓的“反贼”,不过是些不愿认命的普通人。

“那您当初为何不首接来找文远兄?”林砚问陈夫子。

“各有各的难处。”陈夫子叹了口气,“我若走了,青溪县的孩子们就没书可读了;王掌柜若走了,那些靠木器铺糊口的伙计就得饿死。我们守在那里,也是想为百姓多撑一天。”

王掌柜点点头:“再说,对于朝廷来讲,苏首领这儿是反贼窝,我们这些人明着来往,只会给他添麻烦。这次若不是那姓黄的赶尽杀绝,我们也不会……”

“现在来了,就别走了。”苏文远打断他,语气诚恳,“先生可以在营里开书院,教孩子们读书;王掌柜懂经营,营里正好缺个管物资的;周秀才性子刚首,适合管军纪。咱们一起,把这里建成能让百姓安心过日子的地方。”

陈夫子和王掌柜对视一眼,眼里都泛起了泪光。半生颠沛,见过太多苛政与凉薄,此刻竟在这“反贼窝”里,听到了最踏实的承诺。

“好!”陈夫子站起身,对着苏文远深深一揖,“老朽就舍了这把老骨头,陪苏首领走一程!”

王掌柜也拄着拐杖站起来,拍了拍林砚的肩膀:“阿砚,你没选错路。”

林砚看着眼前这一幕,忽然觉得心里暖洋洋的。阳光洒在麦田上,嫩芽绿得发亮,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混着弟兄们操练的喊杀声,竟格外和谐。

他知道,青溪县的事不会就此了结,姓黄的通判定会报复,禹州府的大军也迟早会来。但此刻,看着身边这些愿意为“好日子”拼一把的人,他忽然觉得,再大的风浪,他们都能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