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线天

2025-08-19 2201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尘土滚滚的方向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像擂在人心上的鼓。林砚眯眼望去,能看见黑压压的队伍正往城下涌,旗帜上“赵”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来了!”城墙上的李三低喝一声,弓箭手们立刻弯弓搭箭,却按兵不动——这是计划好的,要让对方觉得他们不堪一击。

赵奎的军队在城下停住,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出列,头盔下露出张满是戾气的脸,正是赵奎。他勒马打量着城墙,见上面的守卫稀稀拉拉,不少人手里还握着锄头木棍,顿时嗤笑一声:“一群乌合之众,也敢占城为王?”

他拔出腰间长刀,指向城门:“给我攻!半个时辰拿下城池,违抗者,格杀勿论!”

官兵们如潮水般涌向城门,云梯架上城墙,喊杀声震耳欲聋。李三按林砚的嘱咐,让守卫们佯装慌乱,丢了几具稻草人下去,故意放了一小队官兵爬上城墙。

“破城了!”城下的官兵欢呼起来,更多人顺着云梯往上冲。

林砚在县衙里听得真切,手心捏出了汗。他对身边的张铁匠道:“张叔,按计划行事,去烧他们的粮草!”

张铁匠点点头,带着几个精壮汉子钻进暗道。他们手里揣着浸了油的棉絮,要去的地方是城南的粮仓——那是赵奎进城后必然会抢占的地方。

很快,城门口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是李三让人炸断了吊桥的绳索。这是给郑虎的信号:敌军主力己入城。

一线天峡谷里,郑虎正趴在一块巨石后,盯着谷口的动静。他带了三百弟兄,在两侧的山坡上堆满了石头和滚木,连藤蔓都被砍断,只等敌军的后队进来。

“来了!”有弟兄低呼。

只见一队官兵押着几辆粮车走进谷口,后面跟着几十个骑兵,看样子是赵奎的亲信。郑虎数着人数,首到最后一个骑兵进入峡谷,才猛地挥下手臂:“放!”

刹那间,石头滚木如暴雨般砸下,谷口瞬间被堵死。官兵们猝不及防,惨叫声此起彼伏,粮车翻倒在地,粮食撒了一地。

“中计了!”带队的军官嘶吼着,想组织反扑,却被两侧射来的箭雨压制。郑虎跳起来,挥刀喊道:“弟兄们,杀啊!”

峡谷里顿时成了修罗场。

城里的战斗同样激烈。赵奎带着主力冲进县城,见街道空无一人,心里顿时起了疑:“不对劲,给我搜!”

官兵们刚分散开,就听见“咔嚓”声接连响起——不少人掉进了陷阱,脚踝被铁夹子死死咬住。紧接着,屋顶上、巷子里冒出无数流民军,挥舞着刀棍扑上来。

“杀!”林砚从县衙的影壁后冲出,手里的短刀划破一名官兵的喉咙。他的动作不算利落,却带着一股狠劲,每一刀都朝着要害去。

张铁匠那边也得手了。他们点燃棉絮,丢进粮仓,干燥的粮草瞬间燃起大火,浓烟滚滚,映红了半边天。

“粮草!我们的粮草!”赵奎看着火光,目眦欲裂。他这才明白,自己掉进了对方的圈套。

“将军,谷口被堵死了,我们退不出去!”有亲兵慌张来报。

赵奎又惊又怒,挥刀砍翻身边一个流民军,嘶吼道:“给我杀出去!冲回谷口!”

官兵们被断了后路,又没了粮草,顿时慌了神,阵型大乱。流民军则越打越勇,尤其是青溪县来的乡亲们,想起被抢的粮食、被打死的亲人,个个红了眼,锄头砸下去比刀还狠。

林砚在乱军中和李三汇合,两人背靠背厮杀。李三的弓箭百发百中,每一箭都能放倒一个官兵,林砚则挥刀护住他的侧面,默契十足。

“文远兄呢?”林砚大喊。

“在北门!他带了人去牵制敌军左翼!”李三射出一箭,又放倒一个,“赵奎想从北门突围,被我们拦住了!”

战斗从清晨打到午后,城里的官兵越来越少,尸体堆成了小山。赵奎身上受了伤,披头散发,早己没了来时的嚣张。他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亲信,知道大势己去。

“撤!往东门撤!”他嘶吼着,想从东门逃出去,那里靠近山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可他刚跑到东门,就被一群手持锄头的老汉拦住了去路。为首的正是那个儿子死在河堤上的老汉,他拄着锄头,喘着气:“狗官……休想……跑!”

赵奎挥刀想砍,却被侧面冲来的林砚一刀劈中手腕,长刀落地。林砚一脚将他踹倒,短刀架在他脖子上:“赵奎,你屠了那么多村子,今天该偿命了!”

赵奎看着林砚眼里的寒意,忽然在地,痛哭流涕:“饶了我……我给你们钱……给你们粮食……”

林砚没说话,手起刀落。

随着赵奎的死,残余的官兵彻底失去了抵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夕阳西下时,战斗终于结束。城里一片狼藉,却弥漫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兴奋。郑虎从一线天回来,带着缴获的粮草,脸上满是血污,却笑得灿烂:“林兄弟,李三兄弟,咱们赢了!”

苏文远走过来,看着满地的狼藉,又看看活下来的弟兄们,眼里闪过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他拍了拍林砚的肩膀:“好小子,你立了大功。”

林砚摇摇头,看向城东的方向。那里的麦苗还在风中摇曳,嫩得像翡翠。

他忽然想起娘的话,她还等着看麦子成熟呢。

这场仗赢了,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禹州府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但他不怕了。

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苏文远这样的领头人,有郑虎、李三这样的弟兄,有青溪县的乡亲,还有无数盼着好日子的百姓。

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

林砚握紧了手里的刀,刀鞘上的“安”字,在夕阳下闪着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