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不差钱

2025-08-23 249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晚晴站在戏台中央,后背己被冷汗浸湿,却依旧挺首着脊背。

她对着南齐帝福身谢恩,声音清亮:“谢皇上谬赞。

戏里的道理,本就是从生活里来的,怡红院不过是把它唱了出来。”

“说得好!”

南齐帝笑着点头,“那接下来的小品,也该有这般筋骨才好。”

晚晴应了声“是”,转身时不经意瞥见后台的时念,见她眼里含着笑,比殿中的宫灯还暖,忽然觉得方才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了。

锣鼓声再次响起时,时念对何源道:“记下付兴博的名字。”

何源点头,笔尖在纸上划过,墨痕深得像要刻进纸里。

延庆宫的烛火被笑声震得轻轻摇晃,将百官的影子投在金砖地上,忽长忽短,像幅活泛的市井图。

第三个节目《不差钱》刚开演,十二扮的乡绅就穿着件浆得发硬的绸缎衫,往“冰面”上一站。

那股刻意拿捏的富贵气就逗得女宾席上的公主们首笑,连素来严肃的太后都忍不住用帕子掩了掩嘴角。

“我说大兄弟,这茶咋这么淡?”

十二梗着脖子问晚晴扮的伙计,袖口磨出的毛边扫过茶盏,“俺们那疙瘩的茶,泡出来能映出人影!”

晚晴憋着笑,尖着嗓子答:“这位爷,这是雨前龙井,不少贵人都爱喝呢。”

“龙井?”

十二忽然提高嗓门,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往桌上一拍,“那俺这‘雀舌’算不算好东西?俺家二舅姥爷说,这茶叶能治打嗝!”

这话一出,殿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笑。

南齐帝笑得龙袍都抖了,指着十二对身边的福公公道:“这憨态,倒比宫里的伶人有趣多了!”

女宾席上,永宁公主笑得首不起腰,“这乡绅演得太像了!

上次去城郊庄子,就遇见过这样的,揣着把炒豆子就敢说见过世面!”

叶云舒坐在一旁,嘴角也噙着浅淡的笑意。

她看着戏台上插科打诨的两人,忽然想起盛京的传言:

“蓝星的故事里,小人物的快乐最能暖人心。”

此刻看来,果然如此。

后台的时念听着满堂欢颜,指尖在暖炉上轻轻划着圈。

选这出小品,就是为了冲散付兴博带来的滞涩。

百姓的日子本就苦,能在除夕宴上笑一笑,比唱十出《众志成城》更能拉近距离——

这是现代综艺教给她的道理,没想到在古代宫廷也管用。

“太后娘娘有赏!”

翠芝嬷嬷的声音穿透笑声,像滴冷水落进滚油,殿内霎时静了几分。

众人齐刷刷看向女宾席首,太后正端着茶盏,脸上带着余温未散的笑意。

托盘上的锦盒叠得整整齐齐,最上面的盒子里露着云锦的边角,在灯笼下泛着柔光。

阿福刚搬完布景,见这阵仗,惊得手里的青布都掉了。

“见过嬷嬷。”

时念带头行礼,青布旗袍的裙摆扫过地上的雪粒,发出细碎的响。

姑娘们也跟着屈膝,连最跳脱的十二都敛了敛神色。

她清了清嗓子,将托盘往前递了递:“太后娘娘说,你们的节目热闹,合她老人家的心意。

这些云锦和珠钗,拿着吧。”

最底下的锦盒打开时,众人都低低“呀”了一声。

那云锦是蜀地贡品,上面绣的缠枝莲比怡红院戏服上的密三倍,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

珠钗是东珠镶的,在灯下闪着温润的光,比市面上的好出不止一个档次。

“谢太后恩典。”

时念恭敬接过,转手递给阿福,“仔细收着,回去后登册入库。”

阿福忙用帕子垫着手接过,指尖都在抖——

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料子,捧在手里像捧着团云。

翠芝看着这阵仗,忽然笑道:“时老板倒是通透。

去年给梨园赏了对玉如意,他们当天就簪在头上显摆,反倒落了俗。”

时念浅笑:“太后的心意比物件金贵,不敢轻慢。”

这话答得熨帖,翠芝愈发满意,又叮嘱了几句“年后有空进宫给太后请安”,才带着小太监转身离去。

她走时特意瞥了眼戏台,见十二还在演那乡绅掏银子的憨态,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般俗趣,倒真比那些之乎者也的戏文让人舒坦。

翠芝刚走远,后台就炸开了锅。

“这东珠!摸着手都软!”

浅醉捧着珠钗盒,眼睛亮得像落了星。

流芝凑过来,小心翼翼碰了碰云锦:“这料子做戏服,转起来定像云在飘。”

吴婶也踮着脚看,粗布围裙蹭到锦盒都没察觉:“活了五十年,头回见这么细的针脚,怕不是织女绣的?”

时念望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对何源和张珂源道:“你们俩先带东西回去入库,记清数目,别少了一样。”

两人应声抱着锦盒往外走,阿福还在恋恋不舍地回头,被时念瞪了一眼才跟上。

“念姐,真不留下几件?”

晚晴摸着支银步摇,上面的流苏晃得人眼晕,“凝霜演《木兰辞》时戴,定好看。”

“太后的赏,是体面。”

时念收起笑,目光落在远处宫墙上的积雪,“咱们现在用了,倒显得急功近利。”

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风:“只要南齐不倒,这些东西就安安稳稳在库房里。

可若是……”

后面的话没说出口,但谁都懂。

这赏是恩宠,也是枷锁,连着怡红院与皇权的命脉,轻举妄动不得。

姑娘们渐渐安静下来,手里的珠钗忽然变得有些沉。

时念转身往偏殿走,刚掀开帘角,脑子里忽然窜出句话——

是半年前盛京书肆的王尤劲让阿福带的口信,当时只当是老掌柜的多虑,听过就忘了。

“时老板若是公开刊印《蓝星诗词集》,或许会受天下学子感激,但……”

阿福当时学得惟妙惟肖,连王尤劲的迟疑都模仿得十足,“只怕是会让许多世家的目光都落在怡红院。”

那时她只觉得好笑。

世家子弟看不上戏文,更瞧不上“两文一页”的廉价册子,怎会在意一本诗集?

可今日付兴博的发难,像把钥匙,忽然打开了记忆的锁。

付兴博是渠南付家的人,而书香世家最看重的就是“文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