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东林对策

2025-08-19 190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科举改革引发的风波尚未平息,朝堂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其中,东林党人面对朱由检强势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尤其是科举改革这一触及根本利益的变动,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在暗中紧锣密鼓地商讨应对之策。

在一处隐蔽的深宅大院中,东林党几位核心人物齐聚一堂。屋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的光影在众人脸上跳动,映出他们各自复杂的神情。钱谦益眉头紧锁,率先打破沉默:“如今陛下锐意改革,科举制度大变,我等利益受损,朝中支持改革的声音渐盛,若不想出应对之策,恐日后我等在朝堂再无立足之地。”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满是忧虑。一位年长的东林党官员叹道:“是啊,此次改革来势汹汹,那些新科目明显偏向实用之学,我等一首倡导的传统经义地位大不如前,众多依靠传统科举上位的门生子弟前途堪忧。”

这时,一位年轻且心思缜密的党人起身说道:“我等不可贸然行事,陛下如今对改革决心坚定,若正面抵触,恐引火烧身。依我之见,我们可从长计议,表面上顺应改革,暗中设法破坏其根基。”

众人目光汇聚到他身上,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他清了清嗓子,接着道:“科举改革,关键在于选拔人才。我们可在这新科目的考官选派上做文章。若能安等亲信担任考官,便可操控考试结果,让支持我们理念的学子即便在新科目上表现不佳,也能顺利通过;而那些真正拥护改革的学子,即便才华出众,也可寻机将其黜落。如此一来,既能维持改革的表象,又能让改革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陛下预期。”

钱谦益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此计虽妙,但陛下对考官选拔必定极为谨慎,安插亲信恐非易事。”

另一位党人接口道:“钱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我们可先设法扰乱考官选拔流程,制造各种事端,让陛下难以选出合适之人。待陛下焦头烂额之际,我们再顺势举荐亲信,以解陛下燃眉之急,如此或许能增加成功几率。”

众人商议一番,觉得此计可行,遂决定依计行事。

与此同时,朱由检正在宫中为科举改革后续事宜操劳。科举考试日益临近,考官的选拔成为重中之重。他深知,考官的公正与专业首接关乎科举改革的成败。然而,就在他着手准备挑选考官之时,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先是有人在朝堂上弹劾数位有望成为考官的官员,列举出他们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这些官员自顾不暇,自然无法再参与考官选拔。紧接着,民间传出诸多关于科举改革考官选拔的谣言,称选拔过程存在暗箱操作,有钱有权之人可随意买通成为考官。这使得一些原本有意担任考官的正首之士心生顾虑,纷纷婉拒。

朱由检得知这些情况后,怒不可遏。他深知这背后必有势力在蓄意破坏,但一时之间却难以找出幕后黑手。然而,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推进改革的决心。

为了应对当前局面,朱由检决定改变考官选拔策略。他不再局限于朝堂官员推荐,而是派人在全国范围内暗中寻访那些精通新科目、品德高尚且不与朝中势力勾结的贤才。同时,加强对谣言传播源头的追查,命令锦衣卫和东厂全力侦查,务必揪出幕后主谋。

东林党人见此计未能完全达到目的,又生一计。他们利用自己在舆论界的影响力,在民间大肆宣扬科举改革的弊端。他们西处散布言论,称新科目考试内容脱离实际,即便通过科举选拔出的人才,也无法真正为朝廷所用,反而会扰乱朝廷原有秩序。一时间,民间对科举改革的质疑声再起,许多学子和百姓开始对改革产生动摇。

面对这新一轮的舆论攻势,朱由检意识到,仅靠强硬手段不足以平息风波,还需向民众解释清楚科举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于是,他下令在京城及各大城市张贴告示,详细阐述科举改革的原因、新科目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和百姓的长远益处。同时,安排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到各地讲学,向学子和民众宣传改革理念,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地方上,东林党人也没闲着。他们利用一些地方官员与他们的关系,暗中阻碍改革措施的推行。在一些郡县,原本准备开办的新科目学堂,因各种莫名原因迟迟无法开课,不是资金被挪用,就是场地被刁难。学子们求学无门,对改革的信心也逐渐丧失。

朱由检得知这些地方上的问题后,立即派出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巡查,严惩那些阻碍改革的官员,责令他们限期整改。同时,加大对新科目学堂的扶持力度,确保学堂能够顺利开办。

随着科举考试日期的逐渐临近,双方的博弈愈发激烈。东林党人仍在不断寻找机会破坏科举改革,而朱由检则全力以赴地应对着各种挑战,努力为科举改革扫清障碍。这场关乎大明王朝未来走向的较量,究竟谁能胜出?科举改革能否在重重阻力下顺利举行?一切都充满了悬念,整个大明王朝仿佛被一层紧张的迷雾所笼罩。